在健康管理的領域中,血糖問題一直備受矚目。尤其是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精準把握血糖動態,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是一場持續且關鍵的「戰鬥」。今天,咱們就圍繞血糖監測中的兩大重要指標——空腹血糖與餐後血糖,深入探討一番,同時也聊聊那些與血糖控制緊密相關的飲食、生活習慣等話題。
劉大叔,一位步入63歲的普通老人,平靜的生活在去年被一紙診斷書打破——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劉大叔瞬間陷入了緊張與焦慮之中。從那以後,他一頭扎進了網路的海洋,瘋狂搜索各種能控制血糖的方法,一心想要戰勝這個「健康大敵」。
偶然的一天,劉大叔在瀏覽網頁時,看到一篇文章信誓旦旦地宣稱吃素對降血糖有著神奇功效。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劉大叔當即決定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從此餐桌上再不見一絲葷腥。剛開始的那段日子,似乎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劉大叔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血糖數值確實有所下降,而且體重也減輕了一些,身體彷彿也變得輕盈了不少。這讓劉大叔堅信,吃素這條路他走對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卻急轉直下。劉大叔漸漸發現,血糖越來越不受控制,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肆意攀升。但固執的劉大叔並沒有懷疑是吃素這個決定出了問題,他轉而認為是自己運動量不夠。於是,在堅持吃素的同時,他開始加大日常的運動量。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城市,劉大叔就已經出門跑步;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大地上,他還在公園裡快走。
可是,命運似乎並沒有眷顧這位努力的老人。一天,劉大叔像往常一樣在運動,突然,他感到一陣強烈的噁心,身體乏力得彷彿被抽幹了力氣,緊接著,嘔吐感襲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眼前一黑,整個人直接暈倒在了地上。周圍的人見狀,紛紛圍了過來,有人迅速撥打了急救電話。很快,劉大叔被緊急送往醫院。經過醫生的全力檢查與診斷,最終確診為酮症酸中毒。儘管醫護人員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但遺憾的是,還是沒能挽回劉大叔的生命。
醫生在事後表示,吃素與降血糖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如果長期食用澱粉、糖分含量高的素食,不僅無法降低血糖,反而會讓血糖飆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盲目吃素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 素菜也有「升糖陷阱」,糖友需謹慎
陝西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的醫護人員指出,素菜的烹飪方式和食材本身,對血糖的影響程度大不相同。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有幾種素菜需要格外注意,盡量少吃。
- **芋頭**:別看芋頭白白嫩嫩,模樣可愛,它的主要成分可是澱粉,而且澱粉含量與主食相當。糖尿病患者在吃芋頭時,一定要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不然,過多的澱粉進入身體,會迅速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如坐火箭般上升。比如,原本一頓飯吃一碗米飯,吃了芋頭後,米飯量就得相應減少,才能維持血糖的穩定。
- **土豆**:土豆也是個「隱藏的高手」,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頗高,本質上也屬於主食的範疇。每吃100克土豆,建議減少25克主食的攝入。在烹飪土豆時,也有講究,最好採用燉或蒸等相對清淡的方式,避免油炸、油煎,因為這些做法會讓土豆吸收大量油脂,熱量和升糖指數都會大幅提高。
- **蓮藕**:蓮藕看起來清爽可口,但它的澱粉含量可不低,而且含水量相對較少。這就意味著,大量食用蓮藕後,身體會攝入較多的澱粉,進而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蓮藕時,一定要嚴格控制量,淺嘗輒止,切不可貪多。
- **干百合**:干百合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構成,同樣需要控制攝入量。在飲食中,要將其納入碳水化合物的總量計算,合理安排食用量,以免血糖受到不良影響。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在家吃飯時,還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控制烹飪方式和食材選擇。但外出就餐時,就面臨諸多挑戰了。這時,建議盡量不吃勾芡的食物,因為勾芡會使食物的升糖指數升高;帶皮的禽畜肉一定要去皮食用,因為皮中往往含有較多脂肪,會影響血糖和血脂;芝麻醬、沙拉醬這類高熱量、高脂肪的醬料,能不吃就不吃;對於含油量較高的食物,可以用餐巾紙吸去多餘油脂後再食用,儘可能減少油脂和熱量的攝入。
### 空腹與餐後血糖,誰更「危險」?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如同血糖監測中的兩大「哨兵」,都是診斷糖尿病以及監測病情的重要指標。無論哪個指標升高,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而且二者無法相互替代。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表示,餐後血糖指標在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中,起著顯著作用。對於本身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來說,餐後血糖如果上升過快,就像給病情發展按下了「加速鍵」,會迅速推動其向糖尿病進程發展,甚至可能直接引發心梗這樣的嚴重後果。一般來說,正常情況下,餐後2小時測量的血糖應低於7.8mmol/L。
在我國,大眾的飲食習慣普遍以主食為主,碳水化合物在飲食結構中佔比很大。像日常經常食用的麵條、米飯等,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一旦攝入過量,就極易導致餐後血糖大幅度上升。
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曾在《臨床營養學》上發表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分別對第一口吃不同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進行了實驗比較。結果令人驚訝:先吃菜、先吃肉,或者按照菜、肉、飯這樣的順序進食,都能顯著影響餐後血糖,使其不會出現大幅度波動。而先吃主食再吃肉菜的模式,餐後血糖上升速度最快;肉菜飯混在一起吃,餐後血糖上升速度則排第二。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也強調,糖尿病患者吃飯時第一口吃什麼,對餐後血糖影響巨大。最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順序是先喝湯,這樣可以潤滑口腔和食管,減少食物對食管黏膜的刺激;接著吃蔬菜、肉菜,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消化吸收相對較慢,能延緩血糖上升;最後吃主食,此時胃內已經有了一定的食物基礎,主食的消化吸收速度會相對變慢,從而有助於控制餐後血糖。同時,進食時一定要保持細嚼慢咽,這樣能讓食物充分咀嚼,減輕胃腸負擔,對控制餐後血糖也有很大幫助,切不可狼吞虎咽。
### 糖尿病「逆轉」關鍵期,做好這五點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肖新華指出,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糖尿病是一種難以徹底治癒的終身性疾病。不過,近年來的研究帶來了一絲曙光:早期、高體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強化飲食干預、降低體重等措施,有可能讓代謝指標恢復正常,達到臨床緩解的狀態。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需使用降糖葯。而實現這一逆轉的關鍵期,就在於糖尿病前期。
在這個關鍵階段,需要做好以下五件事:
- **主食選擇有講究**: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常見的精細米面,攝入過多會讓餐後血糖急劇上升。想要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不妨將主食適當換成低GI(血糖生成指數)、膳食纖維豐富的粗糧,如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等。這些粗糧消化吸收相對較慢,能讓血糖上升更為平緩。
- **控制油鹽糖攝入**:在烹飪過程中,要減少油、鹽、糖的添加量。過多的調味品會使食物總熱量大幅增加,進而導致餐後血糖驟升。比如炒菜時少放點油,少加些鹽和糖,既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又有利於血糖控制。
- **拒絕熬夜**:熬夜會打亂身體的生物鐘,導致身體內環境紊亂,對血糖控制極為不利。建議晚上10點左右就開始準備睡覺,盡量在11點前進入夢鄉,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復,有助於維持血糖穩定。
- **戒酒戒飲料**:飲酒時,人們往往會搭配高熱量的食物,這會使總能量攝入嚴重過剩,進而導致血糖上升。而飲料中大多含有大量糖分,喝多了也會讓血糖迅速升高。所以,為了血糖健康,最好遠離酒精和含糖飲料。
- **積極運動**:運動堪稱最好的「降糖葯」。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運動可以幫助身體消耗多餘的能量,降低體重,還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強身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
血糖控制是一場持久戰,涉及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只有全面了解,科學應對,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健康 。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