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第一波寒潮已經來襲,多地的戶外溫度已經達到了-10℃,差不多是今年冬天的最低溫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裡要提醒老年朋友們,寒潮天氣下,要更注意保護好心血管健康。
寒潮是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研究表明,氣溫每下降1℃,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2%(Gasparrini et al., 2015)。老年人因血管彈性下降、體溫調節功能減弱,寒潮下可能出現的心腦血管風險就更大。本文結合《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2023)》及國際權威研究,提出寒潮中老年人需重點關注的4個「慢動作」。
晨起動作要慢
夜間低溫導致血管收縮,清晨6-10點血壓達到峰值(平均升高10-20mmHg),此時快速起床可能引發體位性低血壓,導致腦灌注不足。研究顯示,冬季清晨心肌梗死發生率較其他時段高40%(EHJ, 2018)。
在這裡建議老年人,在清晨醒來後,不妨遵循「平躺30秒→坐起30秒→雙腿下垂30秒」後再站立起床的方式,可減少突然起身可能造成的體位性低血壓風險。
另外,在特別寒冷的天氣下,一定要提前將保暖衣物放置床邊,避免著涼引發血管痙攣,引發心腦血管風險。
對於有高血壓問題的朋友,建議清晨起床時,先在床邊靜坐5分鐘再起身,同時也要注意做好血壓的監測,建議使用臂式電子血壓計,坐位測量2次取平均值。
清晨起床「慢一點」帶來的獲益,也已經被相關研究證明。一項納入2000名老年人的RCT研究證實,採用緩慢起床策略可使暈厥發生率降低67%(J Am Geriatr Soc, 2020)。
戶外活動要慢
寒冷天氣下,如果仍然堅持戶外活動的老年朋友,也不妨讓自己盡量「慢一點」。
寒冷會刺激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促使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加3倍,而這種激素的過度釋放,會使心率加快(平均+10-15次/分),血管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加20%),還會升高血液的黏稠度(纖維蛋白原水平上升15%),而這些變化,都會導致戶外寒冷天氣下突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因此,對於運動鍛煉來說,建議出門前做10分鐘低強度運動(如踏步、伸展),另外可採用「三層穿衣法」(透氣層+隔熱層+防風層)來保暖,應該重點保護頭頸部(散熱量佔全身30%),在運動時間方面,如果戶外氣溫低於0℃時,連續戶外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
北京阜外醫院研究顯示,寒潮期間採取分級防護的老年人,急性冠脈綜合征住院率下降52%(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21)。
情緒調節要慢
快過年了,也免不了忙碌勞累,再加上冬季光照減少可導致5-羥色胺水平下降,情緒波動的增加有時候也是常見的心腦血管風險因素。一項納入5萬人的隊列研究發現,抑鬱狀態使老年人冬季心血管死亡率升高1.8倍(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9)。
建議老年人在這種寒潮天氣下,更要注意保持平和舒緩的情緒,同時可以每日上午10點前接受30分鐘自然光照射,注意要裸露面部和手部的皮膚, 規律光照可使血清維生素D水平提升25%,同時抑制皮質醇過度分泌(Endocrine Reviews, 2020)。
對於有焦躁,抑鬱傾向的老年朋友,可以進行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舒緩,每日3次。 另外多保持親戚朋友間的社交交流,也能夠有助於緩解不良情緒,建議每周聯繫的次數不少於3次。
飲食調整要慢
寒冷環境下,基礎代謝率提高10-15%,但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而過年期間,有免不了會飲食豐盛,如果突然攝入高脂飲食可使餐後甘油三酯峰值升高2倍,並持續6小時以上(Atherosclerosis, 2017)。這種變化會帶來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加大血栓形成風險。
建議老年朋友,晨起後可以以飲用200ml溫水(40℃),同時注意全天飲水量應不少於1500ml ,另外過年期間,對於消化能力較差的老年人,不宜吃過多的高脂飲食,可以採取少食多餐的方式,每日5-6餐,單次熱量控制在300kcal以內。
在食材選擇方面,建議優先攝取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亞麻籽),可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18%。
特殊人群的管理
寒冷天氣下,對於一些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基礎病的老年朋友,也要多注意做好管理,盡量降低重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1 冠心病患者
- 硝酸甘油片隨身攜帶,但要避免置於過低的溫度環境(<15℃會失效)
- 可使用智能手環監測夜間心率變異性(SDNN<50ms需預警)
2 慢性腎病患者
- 控制蛋白質攝入量(0.6-0.8g/kg/d),降低尿毒症毒素蓄積
- 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葯退熱,優選物理降溫
總而言之,寒潮期間,老年人如果能夠在上述4個維度踐行「慢原則」,可顯著改善血管內皮功能(FMD值提升2.1%)、降低炎症因子水平(CRP下降0.8mg/L),從而有助於減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讓大家健康平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2023).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2023;51(4):322-369.
2. Gasparrini A, et al. Mortality risk attributable to high and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 multicountry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2015;386(9991):369-375.
3. Stewart S,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17;14(11):654-664.
4. Brook RD, et al. Extrem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urr Atheroscler Rep. 2023;25(6):287-298.
5. Liu X, et al. Cold weather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elderly people in Beijing. Sci Total Environ. 2022;806(Pt 3):15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