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爹爹長年愛喝骨頭湯,
如今痛風發作,
無法下地正常走路。
近日,
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
骨科醫生為其進行關節鏡手術,
從膝關節里取出30多顆痛風石,
經過系統的康復訓練,
老人的疼痛顯著減輕。
取出的痛風石(通訊員供圖)
12月7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內科醫生提醒:高湯中通常含有較高的嘌呤,這可能導致尿酸水平升高,從而誘發或加重痛風。因此,痛風患者不建議經常喝湯,尤其是熬制了很久的濃湯。
六旬爹爹愛喝骨頭湯 膝蓋長滿痛風石
汪爹爹(化姓)今年63歲,從40多歲開始,他每天愛熬煮骨頭湯喝,除了早餐不喝,每天中餐和晚餐都要喝上兩大碗。有時當天沒喝完的湯會放進冰箱,第二天接著喝。痛風也是在那個時候找上了他。第一次發病時,汪爹爹大腳趾莫名其妙紅腫,疼得厲害,到醫院就診時,醫生明確診斷為痛風,正處於急性發作期。當時醫生為汪爹爹開了塗抹的藥物,抹上就見效,因此他沒把這病當回事,照樣隨自己心意吃喝,沒想到痛風從此「賴」在了身上。
最近一年,他的右膝關節反覆出現紅腫、疼痛,嚴重時影響日常行走,走路都開始一瘸一拐,傳統藥物治療已無法緩解他的疼痛。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已經不能正常踩地了,走路變成了痛苦的折磨。
陳東在手術中(通訊員供圖)
今年11月,隨著病情加重,汪爹爹來到武漢市第六醫院骨二科就診,該科主任陳東接診後為其完善了相關檢查,決定為他施行關節鏡下膝關節探查術。術中,陳東在汪爹爹右膝關節處切開一個6毫米的小孔,經過探查,發現他髕骨關節滑膜增生、髕骨關節表面、半月板及滑膜表面均有大量的痛風石沉積,逐一清理後發現一共有30多顆痛風石,最大的一顆直徑接近3厘米。
術後,汪爹爹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了系統的康復訓練。經過2周的康復訓練,他的疼痛顯著減輕,關節活動度大幅增加,下肢紅腫基本消失。後期,他通過飲食控制加藥物干預,體內尿酸指標得到了有效控制,痛風石再未複發。12月7日,他去醫院複查,恢復狀態良好。
陳東介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過多進食動物內臟、海產品等食物,同時經常飲用濃湯、飲料及酒,導致痛風的發病率不斷攀升,現已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由於大部分患者對痛風管理不太重視,導致其反覆發作,進展至痛風石沉積,關節軟骨破壞不斷加重,關節功能逐漸受損變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
陳東表示,痛風的治療一般分為生活方式指導和藥物治療,但對於部分已經繼發嚴重關節炎的患者,關節鏡手術是其診治的有效手段。該手術僅通過5-10毫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患者術後6小時即可自主活動,將手術對患者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術後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經常喝湯的人會痛風嗎?
對此,記者採訪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北省新華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孫俊。他表示,喝湯本身不會直接導致痛風,但某些類型的湯可能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因為它們含有較高的嘌呤。痛風是一種由於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而引起的疾病,通常與飲食中嘌呤的攝入有關。
孫俊在為患者查體 圖源:極目新聞
俗話說:「十分營養七分湯,食物的營養都在湯中。」事實真的如此嗎?孫俊指出,有些看似美味的養生湯,卻暗藏著不少的危機:高油脂、高鹽、高嘌呤、亞硝酸鹽超標、損傷肝腎的某些中藥、溫度過高太燙損傷黏膜……燉湯時,食材里的營養元素,其實很難溶解在湯中,絕大多數的營養素其實仍在肉食等原料中。
「無論是燉了幾個小時的湯,其中的營養都非常有限,遠遠比不過食材本身。」孫俊提醒,高尿酸患者長期喝濃湯必然會增加患肥胖、高血壓、痛風等健康風險。
以下3種高嘌呤湯,孫俊不建議高尿酸患者多喝。
第一種是海鮮湯:蝦、扇貝、螃蟹等海鮮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喝海鮮熬煮的湯,易引起痛風發作。
第二種是火鍋湯:很多人吃火鍋時喜歡喝菌菇、番茄等鍋底的湯,認為既養生又健康。其實一旦在鍋里涮煮過肉、菌菇、海鮮等多種食物後,看似清淡的湯里嘌呤含量往往很高。
第三種是牛羊肉高湯:長時間熬煮後,湯里不僅高脂,還會高嘌呤。
如何喝湯更健康?
孫俊建議,
首先平時喝湯的時候盡量少放點鹽,少做點油大的湯。
第二,盡量別喝太燙的湯,最好不要超過65℃。
第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膽囊炎、肥胖人群要少喝濃湯,此類人群要嚴格控制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若實在想喝,煮之前先將肉焯水,喝前先撇油。
第四,胃酸多的人飯前不喝湯。空腹喝湯有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胃酸多者應先吃點少油蔬菜,再少量喝湯。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