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山 國醫大師(1934-)
國醫大師呂景山,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呂景山對於胃腸病的治療見解頗多
,尤擅長對葯的臨床應用,現將呂老治療脾胃病用藥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胃腸病具有發病易、收效速、根除難的特點。
脾胃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若實,水谷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
飲食不節與不潔則胃病,胃病則精神少而生大熱,元氣虛而陰火乘,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亦從而病。
形體勞役、思慮過度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卧,大便泄瀉,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亦從其病。
故治該病必脾胃同調。
01 用藥特點舉要
#辨證用藥,不拘成方
呂景山治病既強調辨證論治的原則性,又注意具體用藥的靈活性,絕不偏執成方,而是有是證,用是葯。一個處方常由若干個小方化裁而來,溫、清、消、補,適病而定。如久病於胃,或郁而化熱,或漸變生寒,或寒熱相混,而呈脘痞、嘔吐、吞酸等症,然總以脾胃升降失司為機轉。其常用中滿分消丸、旋覆代赭湯、瓜蔞薤白散、丹參飲、半夏湯等方劑化裁以調氣、降逆、解郁為主。
#藥味多,用量輕,重調攝
呂景山治療慢性胃腸病主張循序漸進,注重調攝,緩以圖功,反對峻補猛攻。其處方藥味多,劑量小,藥力緩,一般劑量3~10g,薏苡仁、山藥等食葯雙兼之品用至30g,多數處方藥味在15味以上,一般水煎服,慢性病多建議患者用丸藥善後。正如《珍珠囊指掌藥性賦》曰:「用藥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則寒涼溫行散補瀉,未免過當,功未奏效,害已隨之,夫葯無次序,如兵無紀律,雖有勇將,適己勇而憤事。」
呂景山注重調攝還體現在其方劑中常採用對葯組合,如表裡並用,寒溫並用,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臟一腑;有相須,有相制,不一而足。如晚蠶砂與皂角子潤腸通便,青皮與陳皮行氣,木瓜與烏梅養胃陰,丹參與檀香調血行氣,乾薑與良姜溫中散寒,黃連與吳萸、黃連與乾薑、黃芩與半夏的寒溫並用等以和嘈雜。用之臨床,每3~5劑葯即見效。可謂得心應手。
#善用炭葯,不拘於血
血見黑則止,呂景山不僅在出血時運用炭類葯,在治療泄瀉時也常用炭葯,認為其既可促進水分吸收,又可保護腸黏膜,如白朮、蒼朮、山楂、乾薑、生熟地、青陳皮、仙鶴草等炒炭加減用之。他還認為凡炭葯能中和胃酸,苦味葯能消酸,治療胃酸過多常用枳實炭、內金炭等。
呂景山於1982年出版了《施今墨對葯臨床經驗集》,現將該書中治療脾胃病對葯經驗,介紹如下。
02 對葯基本特點
#藥效相似,協同增效
即所用對葯功用大致相同,配伍以增藥效。如青皮與橘皮,同為橘的果實,幼果為青皮,成熟的果皮為橘皮。因老嫩不同,而功效有異。橘皮辛散升浮,偏理脾肺氣分,長於行氣健胃,燥濕化痰;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偏於疏肝膽氣分,兼能消積化滯;二葯伍用,青皮行氣於左,橘皮理氣於右,左右兼顧,升降調和,共奏舒肝和胃,理氣止痛,調中快膈之效。
再如枳實與枳殼,系同一物種,未成熟的果實為枳實,成熟的果實為枳殼;枳實破氣消積,瀉痰除痞,枳殼理氣消脹,開胸快膈,枳殼性緩,枳實性烈;枳殼性浮,枳實性沉;枳殼主上,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枳殼行氣於胸,枳實行氣於腹;二葯伍用,氣血雙調,直通上下,行氣消脹,消積除滿益彰。
再如佛手伍香櫞,可增強理氣之力。砂仁伍豆蔻,兩葯均芳香化濕,溫中行氣,兩葯伍用則化濕行氣之力增強。扁豆配薏苡仁,二者均為葯食同源,又都有益氣健脾之功,其中扁豆化濕而有養陰之效,薏苡仁利濕而不傷陰,二者合用最適合於脾胃氣陰兩虛而兼有下利之證。
#相互制約,各展其長
即所用對藥性味或功用相異,但二者同用又能各取其長,而互制其短,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並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如枳實與白朮配伍,枳實破氣消積單用則開泄力大,雖能消痞滿而易傷正氣,氣傷則反為虛痞矣,而白朮專主健脾,為脾虛之專葯,治療脾虛效大力宏,但單用則補多行少而易致氣機壅滯,反易增痞。二葯合用,枳實得白朮之補則行氣而不傷正,白朮得枳實之通則補脾而不助壅,用於治療痞滿則虛實皆宜,療效增加。
熟地伍砂仁,熟地益腎補血,為腎陰虧虛及血虛之要葯,但性靜而不動,守而不行,且地黃經九蒸九曬,滋膩力大,過用每致膩膈減食,則陰血反不易生;砂仁辛散醒脾,但性味溫燥,過用則易助熱傷陰;二葯合用,以砂仁辛散之性去熟地膩胃之弊,兩葯同用補血而不膩膈。吳茱萸配黃連,吳茱萸溫中散寒止痛,黃連清熱燥濕,以吳茱萸之辛熱制黃連之苦寒,兩葯同用和胃制酸,治療腸胃病的嘔吐、吞酸、腹痛、瀉痢等。赤芍伍白芍,赤芍活血通絡,白芍斂陰養血,兩者一活一斂,共達養血止痛,涼血清熱的作用。
03 常用對葯舉隅
#柴胡合枳實
柴胡主升主散,能引清氣上升,故可升中陽而益脾;能入肝理氣解郁,故可疏肝氣而和胃。枳實味苦,性微寒,入脾、胃經,苦能降氣,炒黑入血,長於破滯氣,化瘀血,祛痰濕,消積滯,為脾胃氣分之要葯。柴胡和枳實相伍,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為用,使氣機暢,瘀血行,表邪祛,內熱清,清氣升,濁氣降,共達疏肝理氣和胃、理氣散結消痞之功。筆者體會,此對藥用以治療脘腹或胸脘痞滿脹痛,屬氣滯者效佳。
#蒼朮合白朮
蒼朮健脾平胃,燥濕化濁,昇陽散郁,祛風濕;白朮補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安胎。蒼朮苦溫辛烈,燥濕力勝,散多於補,偏於平胃燥濕;白朮甘溫性緩,健脾力強,補多於散,善於補脾益氣止汗。二葯伍用,一散一補,一胃一脾,則中焦得健,脾胃納運如常,水濕得以運化。筆者體會,該對葯治療脾胃濕盛者常有捷效。
#柴胡合白芍
肝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柴胡性辛散,疏泄肝氣;白芍性酸柔,濡養肝血,柴胡得白芍之柔,不至疏散太過,白芍得柴胡之散,不至阻滯氣機。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名方中,均有此對葯,該對葯治療證屬肝氣犯胃、肝脾不和之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有較好療效。
#半夏合麥冬
法半夏辛溫,燥濕和胃,滋陰養胃,一潤一燥,用以治療痰濕困脾兼胃陰不足之乾嘔、呃逆、飢不欲食者,使脾濕得除,而不致溫燥;胃陰得養,而不致滯膩,體現出用藥貴在平衡之道。該對葯貌似矛盾,實則各有所指,半夏祛困脾之濕邪,麥冬補失養之胃陰,扶正與祛邪並舉,故常有佳效。
#海螵蛸合浙貝母
海螵蛸味咸微溫,制酸和胃;浙貝母苦寒,生肌和胃,並借其清熱緩瀉之功,以制海螵蛸收斂澀腸之弊。此對葯適用於胃脘脹痛、反酸,無論胃寒、胃熱證,均可隨證應用,是治療胃酸過多之佳品。
#枳實合厚朴
兩葯均為行氣除滿要葯,枳實偏寒,專破胃腸結氣,消積導滯,以除痞為主;厚朴偏溫,善降胃腸之氣,寬中化滯,厚腸運脾,以除脹為主。兩葯配用,用治寒熱虛實所致之脘腹痞滿脹痛、矢氣、便秘,屬胃腸氣滯不行者,均有良效。
#厚朴花合代代花
厚朴花利濕寬中,化濕解郁,健胃,止痛,代代花理氣寬胸,疏肝和胃,開胃止嘔;二葯伍用,相互促進,香氣濃郁,生髮之性倍增,芳香化濁,理氣寬中,醒脾開胃,增進食慾之力益彰,用於小兒厭食效果良好。
#代赭石合旋覆花
代赭石苦寒,歸肝經,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旋覆花苦微寒,歸胃脾大腸經,降氣止嘔,「諸花皆升,旋覆獨降」。兩葯相須為用是治療肝氣犯胃,胃氣上逆致嘔吐、噯氣、呃逆之常用對葯。此對葯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