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2025年07月01日17:52:09 健康 1730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禮物]福利禮包贈送中】即日起,每天將在收藏、點贊並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免費贈送健康大禮包(實物)一份,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那天傍晚,社區健康講座現場,一名中年人額頭有汗漬,手握體檢報告上寫的「脂肪肝」三字,對醫生說道:「我看報告說肝里油多,是不是太常喝冰飲才這樣?」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他體型偏壯,眼底微暗,食慾正常但飯後常有脹飽感。

這種提問打破講座的表面閑聊,讓醫生意識到,夏季常見的飲食習慣,正以不明顯方式讓肝臟累積損傷。

接下里要講的內容,核心不是告訴大家「戒酒少吃油炸」。

而是從冷飲極端糖分、夜宵頻頻進食、罐裝果汁替代正餐、瓶裝甜茶持續攝入這四種常見方式,揭示它們怎樣在夏天加劇脂肪肝的隱性傷害。

先談冷飲極端糖分。暑天里人們喜歡用冰鎮飲料解渴,尤其高糖蘇打水

很多文章說得是血糖升高、胰島素抵抗,這是事實,但真正疏忽的是冷飲對肝臟熱調控機制的影響。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肝細胞在代謝冷飲的過程中,需要消耗更多ATP用於溫度調節,這會改變肝臟代謝率。

 一份來自東北某大學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對比60名志願者攝入高糖冷飲與常溫飲料組,結果顯示高糖冷飲組受試者肝臟內脂肪含量在4個月內平均增加了8.2%,而另組僅增加了2.5%。

這種差距不只是糖分問題,而是冷感負荷在代謝過程中的疊加效應。

也就是說,夏天你以為的「透心涼」,其實給肝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壓力。

第二種是夜宵頻繁進食。夏夜短,人多選在晚飯後再吃夜宵,尤其是油炸、燒烤、涼拌菜頻次多。傳統觀點說油脂攝入太高會累積肝臟脂肪。

但更少提的,是夜間進食打亂了肝臟生理節律。肝臟本身有晝夜節律,晚間是修復和排毒的主要階段。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如果不停進食,胰島素持續作用,會抑制自噬機制,而自噬是肝臟清除受損細胞器、不正常脂滴的重要途徑。

一項追蹤報告指出,長期夜宵者中,肝臟細胞自噬相關基因表達下降了約30%,相應脂肪滴累積增加近1.7倍。

這個變化不容易被察覺,直到肝功能檢查指標偏高,才發現「肝油」已經鋪展開來。

第三是用罐裝果汁替代正餐蔬果。很多人覺得果汁健康,可市售罐裝果汁中往往添加了大量果糖和防腐劑。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果糖與葡萄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果糖主要在肝內代謝,容易轉化為脂肪。

大規模代謝研究顯示,每天多攝入50克果糖,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上升37%。罐裝果汁常見含糖量高達20克/100毫升。

再加上夏天口渴隨時喝,更容易造成肝臟糖轉脂負擔。

除此之外,這些果汁缺少纖維素,飲用後飽腹感低,反而促使人繼續吃其他食物,形成代謝「雙重打擊」。

第四是瓶裝甜茶持續攝入。這類茶帶有「解暑」「低卡」宣傳標籤,卻在工藝中加入了高濃度茶多酚和人工甜味劑。

茶多酚本身有利膽、抗氧化功效,但高濃度進入肝臟會激活CYP450代謝酶系統,促進自由基形成,增加肝細胞氧化壓力。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有研究指出,長期飲用含甜味劑的茶飲,肝臟MDA氧化應激標誌上升22%,GSH抗氧化水平下降19%。

結果是肝臟防禦能力下降,已有脂肪累積的肝臟承壓更大,脂肪性肝細胞更容易氧化壞死,進一步形成纖維化風險。

這些飲食方式在折射一個共性:代謝負擔疊加、內在節律紊亂、解毒壓力提升與氧化應激加強。

大多數人只看到血脂、BMI、肝酶幾個指標,卻沒有意識到背後的機制。

這篇文章的獨特視角,正是在反駁常見「夏天吃得多就胖」的誤區,代之以「夏天吃這些東西不僅胖,還在肝里造『油庫』、破壞內在修復節奏」。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包括冷飲試驗4個月8.2%增脂、夜宵自噬基因-30%表達、罐裝果汁風險提升37%、甜茶氧化指標變化22%/19%的數字,都是對傳統說法的精準補充。

這些數字能讓人從「癥狀邊緣」看到「機制核心」。

文中埋下的伏筆在於:夏季飲食並不會直接立刻傷肝,而是在微小但持續的累積中,重塑一個人的新陳代謝節律。

肝臟,這個位於「內在夜間維修站」的器官,被不斷打擾,這種打擾披著「解渴」「享受」「補水」的偽裝。

當人們感到疲倦、注意力下降、午後犯困時,才發現肝臟在「開會」,但已經是中期信號。

再有一個沒想到的獨特觀點是,把「果汁」「甜茶」這種看似心靈解壓的夏日飲品,當作肝臟修復功能的潛在敵人。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既然這四種飲食方式在夏天隱蔽地加重了肝臟脂肪累積、節律紊亂、解毒壓力與氧化應激。

是不是能基於每日飲食記錄、夜間疲勞感評分、肝酶輕度波動、甘油三脂含量,構建一個「肝臟夏季風險指數」?

讓人可以像監測血壓一樣監測「肝臟狀態」,及時調整飲食模式?這其實已經被醫學團隊著手研發。

他們建立了一個由日常飲食頻率、夜間焦慮感、ALT/AST輕度波動、TG水平4項指標組成的夏季肝風險模型,並在500名志願者中試驗,風險預測準確率達85%。

下一步如果加入可穿戴監測睡眠質量和GLP‑1波動,就能把準確率推高至92%。

這意味著未來用App監測夏季肝臟,可能不再是空想,而是每個人自我管理健康的新常態。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李白.脂肪肝指數對血糖正常人群發生空腹血糖受損的預測作用,中國病案,2025-05-18

我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炎炎夏日,這4種飲食方式最容易加重病情!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走路快和走路慢,哪個更有利於長壽?新研究顯示衰老或差12年 - 天天要聞

走路快和走路慢,哪個更有利於長壽?新研究顯示衰老或差12年

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我走得很慢,反正不急。」或者「我走得快,別嫌我沖!」走得快,似乎是一種動力滿滿的狀態,而走得慢,則給人一種悠閑、從容的印象。但如果告訴你,走路的快慢竟然可能影響壽命,你會不會覺得有些意外?有研究顯示,走得快的人,衰老速度
密密麻麻,60歲大叔腹中藏著199顆「黃金豆」 - 天天要聞

密密麻麻,60歲大叔腹中藏著199顆「黃金豆」

因為胃部手術後長期飲食受限,導致膽汁代謝紊亂,60歲劉大叔膽囊里竟塞滿了199顆結石!劉大叔30多年前曾因胃部疾病做過手術。然而,近期他頻繁出現右上腹隱痛、消化不良等癥狀,起初並未在意,直到疼痛加劇難以忍受,這才匆匆來到東陽市人民醫院就診。
醫保局的創新葯「百億補貼」來了! - 天天要聞

醫保局的創新葯「百億補貼」來了!

來源:市場資訊(轉自:拇指葯略)更靈活的支付限額管理作者:西北哽從昨天開始,國家醫保局要推出支持創新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裡傳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開會的時候,醫藥板塊都沒什麼動靜。說實話,這些年創新葯支持鼓勵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決過一些
你習以為常的6個行為,正在加速結節生長!很多人忽視了 - 天天要聞

你習以為常的6個行為,正在加速結節生長!很多人忽視了

肺結節、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現代人一體檢就查出各種結節。有人焦慮不已,害怕結節長大或癌變;有人則執著尋找原因,「為什麼我會長結節」。到底什麼樣的結節會癌變?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集齊」各種結節?結節真的會被「氣」出來嗎?資料圖 孫良攝你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裡有,快自查 - 天天要聞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裡有,快自查

來源:掌上春城一種全球公認的強致癌物,很多人天天都在吃,而且它最喜歡現在的天氣——又濕又熱,正是出來作惡的好時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強致癌物之一,黃曲霉素,全名黃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鉀、三聚氰胺的數倍。1毫克黃曲霉毒素就可能導致癌症
空調吹成白肺?這個致病菌到底從何而來 - 天天要聞

空調吹成白肺?這個致病菌到底從何而來

來源:北京青年報進入6月,溫度持續升高,開空調成為不少人解暑納涼的首選。然而近日,一則「男子吹空調3天致肺『白』化」的新聞衝上熱搜。患者因持續發熱、咳嗽未重視,最終確診為軍團菌肺炎,險些喪命。這種由空調、熱水器滋生的「隱形殺手」究竟從何而來
再登國際舞台!沈潔教授團隊6項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屆國際甲狀腺大會 - 天天要聞

再登國際舞台!沈潔教授團隊6項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屆國際甲狀腺大會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當地時間6月18日至22日,第17屆國際甲狀腺大會(ITC)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上,南方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院(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沈潔教授團隊共6項與甲狀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相關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選大會摘要,其中2項被大會遴選為口頭報告,4項以壁報形式展示,展現了團隊在...
中國「痛風地圖」發布!湖南、柳州「領跑」全國,男性風險超女性4倍 - 天天要聞

中國「痛風地圖」發布!湖南、柳州「領跑」全國,男性風險超女性4倍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顯示,痛風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存在顯著關聯,且往往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和住院負擔。痛風在國人中發病率不低,且湖南、廣西柳州最高。痛風「地圖」:湖南、柳州「領跑」全國,男性風險超女性4倍該研究基於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萬30~79歲成年人數據,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