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株洲縣的白先生今年65歲,半年前開始出現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穩,行走踩棉花感,半月前突發癱瘓在床。白先生被緊急送往湖南省直中醫醫院脊柱外科住院,被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並做了頸椎手術。白先生術後順利康復,已脫離病床,開始下地自由行走。
那什麼是脊髓型頸椎病?它的表現是怎樣?該如何預防呢?
一、什麼是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骨間連接結構退變,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鉤椎關節增生,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導致脊髓受壓,繼而出現脊髓變性、功能障礙,可嚴重致殘。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隨著病程發展或輕微外傷可導致高位截癱。
(▲脊髓型頸椎病核磁共振表現
頸部脊髓受壓變形、變性)
二、脊髓型頸椎病有哪些表現?
1.上肢癥狀
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無力,嚴重時雙手持物不穩,寫字、系扣子、拿筷子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2. 下肢癥狀
下肢多表現為肌肉力量改變或者位置感覺減退。患者早期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乏力。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站立不穩、步態不穩、走路有踩棉花感,容易摔倒。
3.軀幹癥狀
部分患者會出現軀幹部感覺異常,如感覺胸部、腹部或雙手有如皮帶樣捆綁感,稱為「束帶感」,亦可在軀幹或者下肢出現燒灼感、冰涼感、蟻行感。
4.其他癥狀
由於頸部脊髓受壓後,神經傳導功能均可出現障礙,可出現排尿困難、排便困難或大小便失禁,甚至四肢完全癱瘓卧床不起,最終危及生命。
三、生活中如何預防頸椎病?
久坐、工作緊張、長時間使用電腦、缺乏運動、姿勢不良……種種原因使脊椎病成為現代人最常罹患的疑難慢性病,現代都市病幾乎都與脊椎相關,因此,保健、抗衰老都要從保護脊椎開始。
1.糾正頸部不良姿勢
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盡量保持頸部 及腰部的平直。避免長時間的伏案書寫,每30--60分鐘向遠方眺望片刻,或進行頸部的鍛煉,以消除疲勞。可做一個與桌面呈15°-30°的斜面工作板或斜面桌使用,減少頸椎前屈的程度。
2.睡姿
平卧位和側卧位為最佳的體位。採取俯卧位是及其不科學的,應該加以改正。
仰卧位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高度依據個人情況而定,一般為10~15cm。這樣,枕頭的支點與頸背部弧度相適應,才能襯托頸曲,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線狀態。
側卧位時,仍應將頭部置於枕頭中間凹陷處,使枕頭的支點位於頸側部的中央處,整個枕頭的高度,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
3.注意頸部保暖,防風寒濕邪侵襲
4.乘車、體育鍛煉時做好自我保護
避免頭頸部受傷。開車、乘車注意系好安全帶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剎車頸部受傷等,避免頭部猛烈扭轉。
5.避免不恰當的牽引
不恰當的牽引和按摩極易加重脊髓損傷,嚴重者可能出現大小便障礙、高位癱瘓。
6.定期鍛煉頸部,減輕肌肉緊張度
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脊髓型頸椎病是是一種嚴重的頸椎病類型,如出現相關癥狀,應該儘早來醫院就診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最好儘早手術,解除壓迫,挽救脊髓功能!因為等到病情逐漸加重再進行手術時,則會由於時間太久,受壓的脊髓發生了不可逆性損害,此時即使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效果也不太理想,甚至有遺留終生殘疾的可能。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直中醫醫院 脊柱外科 黃先育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