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這項檢查,每多做一次,患癌風險高43%!非必要別做!

2024年02月24日22:35:04 健康 1470

在醫學領域,檢查與診斷是守護患者健康的重要關卡。然而,你知道嗎?有一項常見的醫院檢查,每多做一次,患癌風險竟會高出43%!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科學研究和醫學數據的真實結論。今天,作為一名有著豐富經驗的健康從業者,我將為你揭開這項檢查的神秘面紗,並告訴你為何非必要情況下應避免它。


醫院的這項檢查,每多做一次,患癌風險高43%!非必要別做! - 天天要聞

一、X光檢查:風險與利益的權衡


這項令人擔憂的檢查就是X光檢查。X光檢查是一種常用的醫學影像診斷方法,廣泛應用於骨折、肺部疾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然而,X光檢查使用的是X射線,這是一種具有穿透性的電離輻射。人體細胞在受到電離輻射照射時,DNA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增加細胞癌變的風險。


研究數據顯示,每次X光檢查,患者所受到的輻射劑量雖然相對較小,但長期累積下來,患癌風險會逐漸上升。尤其是對於那些頻繁接受X光檢查的人群,如骨折患者、肺部疾病患者等,患癌風險更是顯著增加。


二、非必要情況下避免X光檢查


既然X光檢查存在潛在風險,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任何醫學檢查都有其適應症和禁忌症,X光檢查也不例外。因此,在決定是否進行X光檢查前,患者應該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檢查的必要性和風險。


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不必要的X光檢查:


輕度感冒、咳嗽等常見癥狀:這些癥狀往往不需要進行X光檢查,因為普通感冒和咳嗽很少會導致嚴重的肺部疾病。此時,患者可以通過休息、調整飲食等方式來緩解癥狀。

孕婦和兒童:孕婦和兒童對電離輻射的敏感度較高,因此在非必要情況下應避免接受X光檢查。如果確實需要進行檢查,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輻射劑量較小的檢查方法。

短期內多次檢查:如果患者在短時間內需要多次接受X光檢查,醫生應該評估檢查的必要性,並盡量減少檢查次數。同時,醫生還可以考慮使用其他非輻射性的檢查方法,如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等。


三、如何降低X光檢查的風險?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X光檢查在醫學診斷中的價值。在某些情況下,X光檢查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如何在確保診斷準確性的同時,降低X光檢查的風險呢?


嚴格掌握適應症:醫生應該嚴格掌握X光檢查的適應症,避免濫用。只有當其他檢查方法無法明確診斷時,才考慮使用X光檢查。

優化檢查技術:通過採用先進的檢查技術和設備,如數字化X光機、低劑量CT等,可以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同時,減少輻射劑量。

加強防護措施:在進行X光檢查時,醫生應該為患者提供必要的防護措施,如穿戴防護服、使用防護屏等,以減少輻射對患者的影響。


四、結語


總之,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用的醫學影像診斷方法,在醫學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我們也要正視其潛在的風險。作為患者,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檢查的必要性和風險後,做出明智的選擇。作為醫生,我們更應該嚴格掌握適應症,優化檢查技術,加強防護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患者的健康。


讓我們共同努力,用科學的方法守護生命之光,讓健康與幸福伴隨每一個家庭。記住,非必要情況下避免X光檢查,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負責任態度。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你真的需要減重嗎? 「科學減重標準」了解下 - 天天要聞

你真的需要減重嗎? 「科學減重標準」了解下

轉自:經濟日報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教授與阿里健康聯合發布「科學減重標準」,希望通過規範的營養管理、運動干預、藥物治療,幫助超重與肥胖人群開啟科學減重之旅。
油膩大叔控糖 60 天變型男,控糖真的這麼管用嗎? - 天天要聞

油膩大叔控糖 60 天變型男,控糖真的這麼管用嗎?

最近幾年,互聯網上颳起了一陣「控糖」風,說「控糖」能減肥,能美容、養顏,控糖60天就能從油膩大叔變成健碩型男,還能預防各種慢性病。身邊好多朋友都在喊著要「控糖」。不過,控糖控的到底是什麼糖呢?飲食里的碳水又該怎麼算?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好好嘮嘮
西安一醫院為天水血鉛異常幼兒開單獨診室,醫生回應兩地檢驗結果懸殊 - 天天要聞

西安一醫院為天水血鉛異常幼兒開單獨診室,醫生回應兩地檢驗結果懸殊

極目新聞記者 陳洋洋7月1日,甘肅省天水市查獲一起某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導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案件。隨後幾天,陸陸續續有家長帶孩子自行前往西安進行血鉛檢驗。查血鉛的單獨診室掛牌5日下午,極目新聞記者再次趕往西安市中心醫院,發現與昨日不同的是,兒科門診已開闢單獨的診室供天水血鉛異常幼兒就診。下午3時許,仍有...
醫生坦言:能活過80歲的糖尿病人,身上會有這7個特點 - 天天要聞

醫生坦言:能活過80歲的糖尿病人,身上會有這7個特點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所說,在我國大約有1.5億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風險,近幾年也逐漸成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後的併發症,當多個併發症找上門,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