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醫生面前的女生小靈,今年五一前從某一線城市回到家鄉四線小城發展。小靈28歲年紀,大學畢業後就去大城市辛苦打拚了5年,社會歷練讓她有都市麗人的風範,不過醫生看來,面色黃白不均,頭髮枯黃稀疏,眼睛黯淡無神,雙手冰涼水腫,舌苔淡白黏膩,脈象浮滑,整個人陽氣缺失厲害。
用現代醫學術語概括,小靈的病症是典型的「營養不良」。從大城市回到家就開始調養,至今4個多月仍氣色不大,且伴有四肢冷痛、月經不調、痛經難忍、失眠易醒、心悸心慌、胸腹不適等問題。
小靈從飲食上提供了一個脈絡:從大四實習開始,就初步接觸預製菜,當時還覺得方便省事,在大城市幾年,絕大部分用餐是點外賣,很少自己做飯,以預製菜為主的外賣食品統治了她的消化系統。不過在省事的同時,營養不良出現了,日積月累變成頑症,把她折騰得不輕。
營養不良的中醫調理,需用藥緩調、巧治,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用猛葯反而會壞事。醫生在開好幾劑葯後,叮囑幾個注意事項,同時也想就預製菜談談個人看法。
預製菜這兩年高頻出現在媒介里,它是一個引進西方飲食做法,嫁接到中國人飲食上的餐飲工業化理念,從我國烹飪協會公布的標準看,有即食、即熱、即烹、即配等幾個預製大類,品種較多。
預製菜無論是生產工序上的生制或熟制、生產階段上的成品或半成品、食用流程上的加熱和進食,突出特點是「快」——去餐廳點餐,三五分鐘內就可上桌,在公司或家裡點外賣也是一樣,極大方便了各類打工人。
其實預製菜還有三大優點,是傳統中餐無法比擬的:
一是量產,小靈所在的大城市匯聚了全國的美味,但外賣換過幾家店,同一道菜是同一個味道,可推斷是同一家預製菜供應商。量產的一大好處是價格相對便宜很多。
二是配方相同,小靈有時出差外地,發現舌頭已適應預製菜味道,過年吃純正家鄉美味反而不習慣了。
三是儲存時間長,預製菜的精髓在「預」,為延長保存期,確保加熱時多汁、鮮嫩,必須在冷凍、防腐上下大功夫。
近期一些媒體報道預製菜出現在中小學午餐的消息,很多家長表示擔憂。從醫生角度看,預製菜確實有優點,但如果面向中小學生,要解決三大疑問、三大硬傷、三大後遺症。
三大疑問:
1、預製菜營養價值高不高,能滿足中小學生身體發育要求嗎,是否有利於孩子健康?這是最核心的問題。
2、預製菜是否新鮮,整個採購、倉儲、加工、生產、配送、供給、發放是否讓人放心?這是最不託底的問題。
3、預製菜為了解決存儲問題,基本含有大量添加劑,中小學生經常接觸影響多大?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三大硬傷:
預製菜是西方國家為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研究的新式飲食,先不論它是否適合我國各地明目繁多的餐飲文化,也不說它是否有煎、炒、燉、燴、熗、鹵、卷等諸多手段,更不說它用幾十年時間摧毀了英國曾引以為傲的美食體系,單是我們的近鄰日本,雖然預製菜非常普遍,但從報道看,不會流向學生群體。
原因是預製菜有三大硬傷:
1、預製菜原料,很難達到現炒現制的新鮮度,用什麼提鮮、保鮮,不需多說。
2、營養有流失,越是時間長流失越多,特別是維生素類、礦物質類非常明顯。
3、預製菜油鹽、添加劑是流水線式的定量配製,是否適合孩子的腸胃有待探討。
要知道預製菜應對的是中小學生迅猛發育特點,「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不是亂說的,預製菜如果解決不好,很可能會出現三大後遺症:
1、營養不良,這是最直接的問題,小靈被外賣搞亂的身體,幾個月都不曾恢復,中小學生可能面臨的風險更不用說。
2、肥胖症,主要是預製菜里的肉類,脂肪含量無法把控,大部分熱量偏高,對一些學生可能合適,但另一部分人就會胖起來。
3、埋下慢病隱患,為了便於儲存,預製菜里的鈉鹽含量通常偏高一些,長期吃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風險。
還有一個事實:目前為止,預製菜只有部分省市的地方標準或餐飲行業標準,缺乏國家最新統一標準,已有的標準是2008年制定的,早已不適應需求。這意味著市場里魚龍混雜,帶來食材品質控制、添加劑合規、產品安全標準統一等現實問題。
總之,如果預製菜有利於身體健康,有利於降低生活成本,有利於食品安全管理,而且有統一的標準規範,是可以推開的。但如果面向生長發育的學生們,還是要再三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