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功效與適應證。陽和湯功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治陰疽之祖方。多由患者素體陽氣不足,營血虧虛,寒邪乘虛入里,侵附於肌肉、筋骨、血脈之中,以致寒凝痰滯,腠理閉塞,經脈被阻,血瘀毒聚而成。
臨床常見患處漫腫無頭,酸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或遲細。
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所以往往伴有全身虛寒癥狀,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體倦乏力等。
鑒於本方適用於陰寒證,屬溫補之劑,因此,對於瘡瘍紅腫熱痛屬於陽性者,或陰疽破潰,或陰虛有熱者均忌用。
如《馬評外科證治全生集》中說:「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麻黃未潰可用,已潰之後,斷不可重開腠理」。
《中國醫學大辭典》亦謂:「半陰半陽之證忌用。」
2陽和湯源流發展
本方為清代外科名家王洪緒所創。
據《外科證治全生集》卷四所載,本方主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後世治療陰證瘡瘍多用之,因而本方又有「陰疽活命丹」之稱,是治療陰疽方劑的祖方。
王氏治療瘡瘍之陰證,每喜用肉桂、麻黃、姜炭三味,意在助陽氣,解寒凝,《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治療陰疽惡核的「陽和丸」即由此三味葯組成。
陽和湯乃前述三味葯,再加入熟地、鹿角膠養血、白芥子化痰、生甘草解毒,用於陰疽由營血本虛、寒凝痰滯而致者。
清末外科醫家張正深得本方配伍用藥精髓,並且善於臨證變通,仿陽和湯意創製了多首治療陰疽的系列方劑,記載於其代表作《外科醫鏡》中。
如:陽和二陳湯、陽和化堅湯、陽和化岩湯、陽和救急湯等等,均以肉桂、姜炭、麻黃、甘草為基本藥物,分別配入化痰、解毒、益氣、養血等葯,治療骨槽風、乳癌、陰疽潰破或倒陷等多種頑症,進一步發展了陰疽的治療方法。
3陽和湯衍生方
一、陽和犀角丸
方源:《類證治裁》卷八
組成:桂心、麻黃、姜炭、犀角、乳沒、麝香
用法:上為末,黃米飯,搗為丸,每服三錢。
主治:肝膽經氣鬱痰結,毒根深固,不易消潰之瘰癧。
二、陽和化堅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鹿角膠五錢、炒僵蠶二錢、白芥子二錢、甘草(生)一錢、上肉桂一錢、炮姜五分、麻黃三分
用法:酒、水煎服。
主治:骨槽風。
三、陽和二陳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半夏(酒制)三錢,廣橘紅三分,白芥子二錢,茯苓二錢,甘草(生)一錢,上肉桂一錢,炮姜五分,凈麻黃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濕痰流注,耳後陰疽,骨槽風,乳疽及少腹緩疽。
加減:骨槽風,去白芥子,加僵蠶。
四、陽和化岩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鹿角膠五錢,土貝三錢,白芥子二錢,甘草一錢,上肉桂一錢,炮姜炭五分,麻黃三錢,胡桃肉三個
用法:酒、水煎服。
主治:夫人乳岩。
備考:乳癌破則不治。
五、陽和救急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大熟地一兩,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上肉桂二錢,附子一二錢,炮姜一二錢,人蔘三五錢,當歸三錢(便溏改為冬術)
用法:水煎服。
主治:陰疽發背已潰,稟賦虛弱,或誤服涼劑,傳變倒陷不化膿腐,垂危等症。
加減:便溏,去當歸,加冬術。便溏泄,加北五味二十粒。
六、陽和救絕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人蔘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制半夏三錢,廣橘紅三分,僵蠶(炒)二錢,甘草(生)一錢,上肉桂一錢,炮姜五分,凈麻黃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骨槽風誤服涼劑致肌肉堅凝腐臭者。
七、十全保真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大熟地一兩,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上肉桂一二錢,附子二三錢,當歸三錢,人蔘三五錢,枸杞三錢,山藥三錢,山萸肉三錢
用法:水煎服。
主治:陰疽,膿血大潰,精神耗損,或年邁素稟虛弱,或涼葯克伐太甚,瘡形癟慘陰寒至極等證。
加減:便溏,去當歸,或改用冬術;如便溏甚,加補骨脂(酒炒)三錢。
八、扶危固本湯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大熟地五錢,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上肉桂二錢,生甘草二錢,炮姜一錢,淡附子二錢,當歸三錢,人蔘三五錢,黃芪三錢,枸杞三錢,山萸肉三錢,何首烏五錢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對口陰疽,潰爛纏頸日久不愈。
加減:便溏,去當歸,或改用冬術或山藥。
九、大溫中飲
方源:《外科醫鏡》
組成:熟地五錢,冬術三錢,山藥三錢,西党參三錢,生黃芪二錢,白芥子一錢,生甘草一錢,上肉桂一二錢,炮姜五分,凈麻黃五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治痘後陰疽。
備考:《內經》云:痘稟於陰,而成於陽,譬之種豆必賴天氣陽和,地上溫暖,而後發生。人身之痘亦猶是也。
痘之將出,全仗真陽托送斯時,總宜培補氣血,疏通經絡,毒氣盡化為膿痘後,無餘毒矣。
痘師不明此理,皆謂涼葯可以解毒,豈知痘乃胎中陰毒,得陽氣則行,得涼葯則滯。
毒氣因涼葯留滯於肌肉之間,痘後所以發為大疽,名曰痘毒。皮色不變者居多,當以此方治之。
其色紅而帶紫者,用荊防地黃湯愈之。然陰證多,陽證少,痘後並未見有陽證之毒也。
病案:一小兒痘後滿頭潰爛,名曰虛陽貫頂,又曰發疸。
清膿血水經年不愈,此乃出痘時誤服良藥,中宮受寒,陽無所依,上沖頭頂。譬之火爐中以水潑之,則熱氣必上沖,其理一也。
宜用大溫中飲與大補元煎相間服之,引火歸原,十劑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