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2022年07月14日21:31:31 健康 1783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

姓劉先生48歲。主訴反覆出現右側頭痛、頭沉頭昏有2年了,而且記憶力下降明顯。但這些,患者都一直忍著。

忽然有一天,就感覺到右側一半身體發麻,而且手腳無力,活動受限。隨著發病,此患開始胸悶、心煩,還有點噁心、欲嘔,就讓家人帶著及時就醫。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弦,舌體胖大,舌苔黃白相間而膩,舌尖還有點紅。經過檢查,血脂偏高,腦血管緊張度增強。診斷是腦動脈硬化症

醫家隨即開方:黃連,全瓜蔞,半夏枳實川芎赤芍丹參,靈脂,蒲黃,鉤藤,全蟲,僵蠶,蜈蚣。25劑,水煎服。

患者服用之後,身體不適大大緩解,就是記性還是不好,健忘。於是,醫家在上方里加入石菖蒲桑枝,繼續投用30劑,並且配合相關成藥杞菊地黃丸。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最終,患者諸證悉平。患者十分高興,說自己從中風邊緣被拉了回來。

其實,生活中類似的病人有很多。發病前,總是頭痛、頭昏、頭重、迷糊、健忘。忽然有那麼一天,就一半身體麻木、活動不靈,胸悶心煩、噁心欲嘔。這在腦血管疾病的診療過程中,是隨處可見的。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怎麼回事呢?中醫講,這就是身體有兩種病邪搗的鬼。一個是痰熱,一個是淤血,

因此,要想妥善解決這些事兒,就必須清熱化痰、活血化瘀。這是中醫應對腦動脈硬化、半身麻木現象的主要思路之一。中醫也管它叫做「豁痰開竅、活血化瘀」法。

這裡頭,黃連、全瓜蔞、半夏、枳實用於清熱化痰破結。川芎、赤芍、丹參、靈脂、蒲黃用於活血化瘀。鉤藤、全蟲、僵蠶、蜈蚣,用於熄風通絡。中醫講,患者之所以半身麻木,還和痰熱引動肝風有關係。所以,得用熄風的蟲葯。同時,蟲葯有走竄之性,能化解深伏於體內的頑痰死血。這對於化解痰瘀是十分必要的。等後來,為了改善患者的健忘,就加入了開竅醒神的石菖蒲,以及通經活絡的桑枝。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意圖。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應該說,這張醫案較好地詮釋了,中醫對痰熱淤血互結導致的腦動脈硬化、半身發麻的治療方法,很有代表性。此案最初載於40年前的《河南中醫》雜誌。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除了及時治療之外,中風患者的生活習慣調護也不能放鬆,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更好的康復

1、限制鹽的攝入及體重管理:特別是有高血壓者。建議每天鈉鹽攝入小於2.4g。對於肥胖者,建議減重,並監測體重。

2、飲食:倡導「地中海式飲食」,即強調多吃蔬菜、水果、穀類、低脂乳製品、禽類、魚類、豆類、堅果類、橄欖油,少吃動物內臟、雞皮、鴨皮,少吃糖和紅肉。如有糖尿病,尚應嚴格糖尿病飲食,具體可向內分泌科諮詢。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3、活動:如能參加體力鍛煉,建議至少每周1~3次、每次4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騎自行車、慢跑等。但是要注意:若年齡較大,或有心臟病、肺病等疾病者,活動強度不要太大,時間不要過長,以活動後不累為宜,且活動時最好有陪同。

4、戒煙限酒:戒煙包括被動吸煙,若既往有大量飲酒者,建議男性患者每天平均飲酒量不超過紅酒1兩,女性患者不超過紅酒半兩,平時不飲酒者不建議再飲酒。

腦動脈硬化,半身麻!一張方子,清熱、化痰、活血,巧妙化解 - 天天要聞

5、日常行為和情緒:保持平靜的心態,避免突然情緒變化如突然激動、憤怒、哭泣、爭吵等。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或長時間打牌、打麻將等。平時保持大小便通暢,不建議作重體力勞動。

總結:當出現手指頭髮麻的情況時,您可千萬不要大意,小心是身體患上了上述內容中的疾病,如果長期發麻就要去檢查,偶爾一次的發麻,您就需要多注意身體健康,勤加鍛煉,來保證自己身體的素質良好,這樣的話才能不被疾病打倒,讓您更加健康哦!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佑吾幼 | 高熱40℃,退燒藥不管用,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佑吾幼 | 高熱40℃,退燒藥不管用,該怎麼辦?

開欄語《孟子》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兒童健康心繫千萬家庭。廣東省中醫院兒科許尤佳、楊京華教授帶領團隊開設【佑吾幼】科普專欄,定期推送育兒保健、疾病防治等知識,為兒童健康保駕護航。
腰粗的人更健康?醫生研究:60歲還沒什麼病的人,腰部有這2表現 - 天天要聞

腰粗的人更健康?醫生研究:60歲還沒什麼病的人,腰部有這2表現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老張啊,你的腰圍看起來有點兒大啊,不過你知道嗎?有時候腰粗的人反而更健康!」這是某著名醫生對病人講的一句話,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但背後卻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