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鑫今年16歲,那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了中心,「劉老師,我有強迫症,腦子裡總是有些不吉利的恐怖想法,它們就像一個魔鬼,纏得我非常難受,想擺脫都擺脫不了。這些想法就像一個魔咒,我特別害怕這些不吉利的想法會變成事實。」阿鑫媽媽說她已經休學3個月了。
阿鑫媽媽說女兒已經休學3個月了。阿鑫第一次出現強迫癥狀是3年前,媽媽出差了,她非常想念媽媽。當時阿鑫獨自一人複習功課,突然在課本上看到去世兩個字,她感到害怕,覺得不應該在想念媽媽的時候看到不吉利的字,尤其是去世。於是,阿鑫將課本上所有和去世有關的字詞都用黑色筆塗抹掉了。從那以後,阿鑫就特別擔心見到或聽到和去世有關的話語,她也經常會冒出有關父母去世的念頭,如媽媽去世了。腦海中一出現上述恐怖的想法就讓阿鑫感到特別緊張、害怕,感覺想法會變成事實。
為了與恐怖想法鬥爭,阿鑫採取了很多辦法,多次重複自己當下的行為,如做作業時反覆塗改字體、重複洗手等,壓抑自己的想法、中和自己的想法如主動用吉利的想法去抵消不吉利的想法,在行為上進行迴避等。
可是鬥爭了3年,恐怖想法不但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猖狂。現在,除了關於父母去世的想法外,阿鑫腦海中還時常冒出自己考不上大學的想法,尤其是在學習的時候,這讓馬上就要高考的阿鑫心煩意亂,難以忍受,無法堅持學習。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心理干預的關鍵首先要對強迫癥狀有正確的認識。從分析阿鑫的強迫癥狀可以知道,阿鑫有闖入性、反覆出現、引起緊張害怕的強迫思維。關於父母去世及自己考不上大學的想法,如媽媽去世了、我考不上大學,為了減輕焦慮的強迫性行為反應,表現為多次重複自己當下的行為。阿鑫還採取了壓抑想法和迴避的策略來避免出現令人緊張害怕的想法。
由於阿鑫在採取強迫性行為反應後焦慮緊張減輕,在下次出現強迫思維時更容易採取強迫行為。但強迫行為做得越多,闖入性強迫思維也出現得越多,形成惡性循環,直到人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此外,強迫行為、壓抑想法、迴避行為等將會強化強迫思維,使她覺得不這樣做,想法真的會變成事實,恐懼的想法似乎更加真實。正是阿鑫的鬥爭,讓這些令人恐怖的想法越來越猖狂,就好像拍皮球,你拍得越狠,它反彈得越高。
強迫行為不一定是由於強迫思維引起,而是取決於來訪者如何評價強迫思維。來訪者經常將強迫想法的出現及其內容看成是一個要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信號,正是這種扭曲認知使強迫思維成為一種痛苦體驗,成為一種要採取行動的指令,接著就出現了強迫動作、中和策略、迴避等。在阿鑫看來,出現媽媽去世這樣的闖入性想法就意味著要發生這樣的事情,阿鑫還認為有這樣的想法說明自己不孝順,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正是由於以上的歪曲認知,才引發了阿鑫的焦慮、緊張、害怕,甚至心底的自責。為了消除負向性情緒,於是有了強迫動作、壓抑想法和迴避等行為。在阿鑫的記憶重組干預過程中,改變阿鑫對強迫思維的態度、修正歪曲的認知、區分想法和行為就顯得非常重要。
場景重建干預是將來訪者帶入她所恐懼的情境中,且不採取強迫行為。為什麼要把阿鑫放在她感覺緊張害怕的情境之中,而且這些情境是她花很多力氣想要迴避的?因為,如果一個人出現於她所恐懼的情境中,通過場景重建干預,她的焦慮會逐步下降。焦慮與某個強迫思維之間的聯繫會逐漸被打破,強迫行為與焦慮之間的聯繫也會被打破。
通過識別面對焦慮時採取的具體強迫行為,根據焦慮程度來實施場景重建干預,一般從誘發中等焦慮的場景開始干預,在干預過程中,重組來訪者對於闖入性的強迫想法的病理性記憶是打破強迫魔咒的關鍵。
通過20次的記憶重組干預後,阿鑫順利的返回了學校,她已經可以適當地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如積极參加各種文體活動。這樣不僅使她的枯燥的日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減輕了生活、學習上的壓力,看著阿鑫學習生活逐步走向正軌,我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