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里的一個女學生給我發消息。
這個女生平時學習很努力,特別刻苦;下課了,不願意出去玩,在教室里背書。
平時上課,回答問題也特別積極。
各科老師對她的評價是:很努力,很刻苦。
但每一次考試,她都考不出「好的成績」。
始終都是班級中等偏上的水平,不上不下。
這個問題,我們這些做老師的也特別無奈。
她給我發消息說:
「老師,為什麼我已經很努力了,成績還是沒有進步呢?我也很努力背書,努力做題,努力學習,但就是一到考試我就考不好。」
實際上,這並不是個別的現象。
無論在學生身上,還是在成年人身上,這種狀態都存在。
心理學上有個「詹森效應」,能夠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
-01
詹森效應:情緒應激反應下的「錯誤決斷」
詹森效應背後的故事:
有一個運動員叫「詹森」。
他在平日的訓練中,十分刻苦努力,並且每一次訓練場上的成績都很好。
可每次到了「大賽」,他就接連失利,要麼排在中等,要麼墊底。
這與他平日訓練的成績,完全不符合。
心理學家指出,這就是一個人在比賽時,過度緊張,壓力太大,導致臨場發揮失常。
詹森效應的心理學意義是:
當一個人心理素質比較差的時候,他面對外界的壓力,往往會產生明顯的應激反應。
在情緒應激反應的影響下,最終的結果也不盡人意。
國外有一個「走鋼絲演員」。
他每一次在高空走鋼絲時,都十分順利,收穫了許多粉絲和名聲。
當他最後一次「退役表演」,卻出了意外,丟掉了生命。
他的妻子在接受採訪時說:
「丈夫這次表演之前,不斷念叨我一定不能出錯,一定能完美結束;他以前的表演中,根本就不會這樣,我能感受到他的焦慮和緊張。」
人的行動,往往會受到情緒的影響;
而人的情緒,又左右著最終的結果。
-02
人為什麼會陷入「詹森效應」的怪圈?
為什麼有些人很努力,卻沒有好結果?
為什麼孩子平時學習刻苦,認真,卻考不出好成績?
為什麼訓練的時候,成績很好,比賽時就不行了?
1、臨場應變能力差,情緒管理能力差
有些人特別容易緊張,焦慮。
尤其是到了人多的場合,更容易「露怯」。
表現為:發抖,緊張,說話結巴,手心出汗,不知所措。
潛意識的想法是:
「那麼多人盯著自己,好糟糕,好想找個地方躲起來。」
尤其是當眾演講時,那種被人群盯著的感覺,讓他們內心焦慮又恐懼。
就像有些人是「鏡頭恐懼症」,面對相機和鏡頭,就不知道該如何做了。
本質上來說:
這類人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公眾的場合下,無法讓自己表現得自然。
特別在意外界的看法,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
2、越是擔心什麼,就越來什麼
有句俗語這樣說:
「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
老一輩的人經常說:不要說胡話,不要說狂話,也是類似的道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墨菲定律」。
其中一個要素就是:
越是擔心什麼,害怕什麼,這件事就越容易發生。
因為人的行為,會不自覺地受到你潛意識的影響。
在親密關係中:
你越害怕對方離開你,對方最後就真的離開你。
在社交中:
你越擔心別人討厭你,最後別人真的不喜歡你。
考試時,你越擔心考不好,就越容易出錯。
這一切,都是你的潛意識在作祟。
緊張,焦慮的情緒,會讓你無法擁有平和的心態;
情緒越不穩定的情況下,你就容易犯錯。
-03
如何走出「越努力,越糟糕」的怪圈?
回到文章開始時,我班級里學生的故事。
我跟她這樣講:
「在老師眼裡,你特別優秀,聽話又懂事;你的努力,刻苦,老師都看在眼裡。你的成績跟你的努力不成正比,我想這是因為你的思想壓力太大了。你太想證明自己,導致你每一次考試時,都很緊張,無法發揮出真實的水平。我能夠理解你的感受,焦慮與心情,所以我給你的建議是,一切都當成平日里的訓練和測試。」
影響一個人成績,人生,結局的,跟智商的關係不大。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只有15%來源於智商,其餘的85%都源於「情緒」。
越是自信的人,就越容易成功;
越是自卑,膽怯,患得患失的人,就越容易搞砸。
心理學上有個「杜根定律」。
意義是:最終的勝利和成功,一定屬於自信的人。
什麼是自信?
是發自內心的相信:我能行,我可以,我能做到。
當你達到自信的境界,你會發現你腦袋裡好像打開了一個開關。
通透,洒脫,心態平和,情緒穩定。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長得不好看,卻很有魅力?
因為他足夠自信。
為什麼有些人看上去沒那麼努力,卻總是能獲得成功?
因為他內心堅定又自信。
自信,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在家庭中: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多讚美他,理解他,支持他。
在愛情中:
我們要幫助伴侶變得自信,要發自內心地欣賞他。
關於自我:
認可自己,接納自己,不斷鼓勵自己,才能讓我們逐漸變得自信。
思考題:
你有沒有「很努力,結果卻很糟糕」的經歷?
孩子學習努力,成績卻不好,你會怎麼做?
作者亦開懷,情感心理學創作者,你的情感心理諮詢師。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兩性、家庭,社交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