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可以界定為對人類心理力量的科學研究,這種力量致使人們成為與眾不同的個體,而其中人格特質流派最為大家所熟知。特質流派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得益於人格特質理論的偉大成果。特質論假設,如果清楚一個人的核心人格特質,那麼就可以推斷這個人慣常的行為反應模式。
特質論取向主張使用有限的、基礎的形容詞或者形容詞維度對個體進行描述和測 量。它僅僅用比較少的特質,就能夠很好的解釋個體行為的一致性。如果每個人身上都有同一種特質存在,那麼這樣一來,就可以根據各個特質對所有的人進行評價。特質理論是有其普適性的,不管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它都能夠被接納。我們可以輕鬆地分辨出一個熟悉的朋友是否外傾,是否有責任心,是否自私。
前面我們談到了人格判斷與類型
這一周我們來淺談一下動機
動機
和特質非常相近,但是又有區別的,那就是動機。動機是內部的一種心理生理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促進特定的行為模式的產生。動機概念來自推動人類表達的組織體系中存在一種力量——對食物、對運動、對愉悅等的需要。在某種意義上說,動機比特質更基礎,動機是位於特質之下的概念。
動機必須要有一個目標。可以看一下現在被定義為社牛屬性的人,他為什麼要和他的朋友參加那麼多的活動。從特質角度來解釋,社牛屬性的人是一個高宜人性和高外傾性的人——因為她待人友好、合作、熱情。這個總結應該是比較適當,而且對預測社牛屬性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行為很有效。但是,如果我們將其長期涉足活動場所的原因解釋為害怕孤獨,或者是一種比較高強度性驅力的作用,或者是一種對快樂的渴望,又或者是周圍需要有人陪伴,這可以么?後面的解釋方式就是動機層面的。動機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引入了個體情緒的能動性。同時,它也有非常大的風險,那就是不夠精確。
莫瑞,人格動機研究的奠基人,他使用術語需要指代在給定的情境下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的準備狀態。基本需要包括成就需要、親和需要、權力需要和表現需要。莫瑞這一複雜的理論非常依賴社會情境,接下我也談到人格領域內個人和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那麼我們將基本需要依次來簡述一下。
成就需要
在人類社會,絕大多數時間裡人們的身份地位與他們的成功是緊密聯繫的,所以成就需要成為他們極大的興趣點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高成就需要的特徵在個體身上表現得極為穩定,甚至要求自己在社會中的任何任務上都要獲得成功。他們可能在很多大學都拿到了學位證書,或者是很多榮譽。他們傾向於在政治或商業競爭中獨佔鰲頭,尤其是當質量比數量更重要的時候,或者是精明或者持久能夠促進勝利的時候。例如,他們可能是金融領域的頭部、成功的銷售人員或者年輕的政府官員。然而,一旦當外交能力或者是合作協同能力對於工作來說更重要的時候,他們可能就沒有那麼成功了。
在特質的動機取向中,成就動機一般來說是用來和其他兩個最基本的需要來相對比的,那就是親和需要和權力需要,這兩種需要也是非常吸引研究者目光的。
接著我們來談一談親和需要和權力需要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評論、點贊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