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陽症」出現!總覺得自己快「陽」了也是種病,心理專家支招

2022年12月18日20:00:24 心理 1630

最近,網路上頻頻冒出一種

新的「不明疾病」

——「幻陽症」

「幻陽症」出現!總覺得自己快「陽」了也是種病,心理專家支招 - 天天要聞

「幻陽」有這些「癥狀」

1、總覺得自己身體哪裡不舒服,咽痛、頭痛、肌肉酸痛……

2、參照網上或身邊陽了的親友的癥狀反覆比對自身,對身體感受過度警覺與檢查,例如多次吞咽口水以判斷嗓子是否干疼、身體感到燥熱便忍不住測量體溫、肌肉有酸痛便擔心是不是出現癥狀、一天多次測抗原等等;

3、關注相關信息動態,例如身邊有誰陽了、陽了有什麼癥狀、多少人陽了、陽了後會如何……

4、反覆詢問、分析、判斷自己是否有接觸陽性人員或環境的可能性及接觸時間等等;

5、既擔心自己是否陽了,又希望早點陽了算了。

網友:幻想到最後都成真了

「幻陽症」出現!總覺得自己快「陽」了也是種病,心理專家支招 - 天天要聞

「幻陽症」出現!總覺得自己快「陽」了也是種病,心理專家支招 - 天天要聞

「幻陽症」出現!總覺得自己快「陽」了也是種病,心理專家支招 - 天天要聞

「幻陽症」出現!總覺得自己快「陽」了也是種病,心理專家支招 - 天天要聞

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治療師徐轅虹、主治醫師王美娟給予大家解答。兩名專家均表示:「幻陽」 是對未知情況的焦慮,屬於正常反應,不要一味害怕。

專家表示,從心理學專業來說當然不存在「幻陽症」,「幻陽」的出現,反映的其實是大家在面對短期內疫情發展迅速變化,心理上出現的不適應狀態。調侃「幻陽」的背後,是大家對陽了之後未知情況的焦慮:青少年擔心影響學業、中年人擔心工作進度受影響的同時還十分擔心家中老人孩子感染了怎麼辦、老年人擔憂對身體狀況的危害等等。

「經歷了三年抗疫過程,大家先後經歷過大大小小各種不確定性。面對未知的、不確定的情況,擔憂、焦慮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就算經歷過再多,也仍然可能會出現。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害怕、擔憂不可控的事情,恐慌的、極力的去避免負性情況的發生,而是盡量保持適度的情緒反應,並採用積極的、合理有效的方式應對。」徐轅虹說。

應對焦慮可以這樣做

那麼,面臨感染的可能性,一直感到焦慮怎麼辦?

王美娟說,未來總是充滿未知,試圖掌控不確定性最終只是徒勞,往往越想要掌控則越容易不安、焦慮。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掌控不可控的部分,例如我們每天接觸的人、環境是否會有陽性,又在何時何地接觸過哪些人、哪些東西;而是做好我們可控的部分,例如個人生活、家庭防疫狀況。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以下內容:

1、理解自己因當下環境影響而產生的正常的焦慮反應。

2、關注權威平台、官方科學的信息,且關注疫情消息的時間不宜過長,適時轉移注意力,減少過度暴露在信息轟炸之下而難以篩選、鑒別。

3、做好個人防護,科學預防,適度未雨綢繆,但要減少不必要的過度囤積、哄搶。如果一味地跟隨焦慮情緒進行不恰當的預防與儲備,對緩解焦慮並沒有幫助,甚至有可能強化焦慮行為。

4、盡量保持自己的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吃好、喝好、健康飲食,適度補充營養,保證身心得到充足休息。

如果真的「陽」了怎麼辦?

兩名專家表示:

要相信權威,保持情緒穩定。

徐轅虹指出,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傳播力雖然增強,但對人體機能的危害性確實是減弱了,大部分感染者表現為輕症或者無癥狀,因此真的陽了也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與其思前想後,不如保持情緒穩定,更有益於恢復健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關注權威科學的信息指導,合理看待軀體癥狀,減少對軀體不適嚴重程度的災難化;

2、正確服藥、休息,若癥狀無法緩解或加重,請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3、不必對陽了後學習、工作和家庭受到影響而過度擔憂,要理解自己當前的困境,減少不必要的自責、內歸因,將注意力從想法轉換到可採取的有效行動上,例如好好休養以儘快康復、在有限的狀態及環境下嘗試做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

總的來說,對於疫情與防疫的相關信息,應保持適當程度的重視,既不宜過分關注影響正常生活,也不能過分樂觀而掉以輕心。更重要的是,無論沒陽、「陽過」或者「陽康」,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狀態,都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各種狀況的實際應對能力。

最後,若發現「幻陽」無法通過自行調節緩解,甚至逐漸發展為「恐陽」,並對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建議您及時尋求精神心理相關專業人員的幫助。​​​

(綜合澎湃新聞、新浪微博)編輯:鄭楚翹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