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上門診,來了一位15歲的女孩,是她媽媽陪著來的。
近期心情不好,莫名的煩躁,變得自卑敏感,對於同學,老師對自3己的評價特別在意,有時還會流露出不想活的念頭。
她媽媽認為這是青春期的問題,想讓醫生給解釋一下,並叮嚀醫生讓跟孩子多聊聊,讓孩子變得能自信,懂得感恩父母一些。
但孩子覺得自己不是青春期的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她說:
「我不只是心情不好,有時會一陣陣的頭痛,經常覺得全身睏乏無力,特別累。
以前幾個月,偶爾會想到想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但現在經常會想這件事兒,甚至想到能用哪種方式去做這個事兒。
感覺自己活著真是太累了,有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
但是也感覺特別內疚,父母家人都很愛我,辛辛苦苦把我養大,我要是走了,他們會怎麼辦?
他們該有多痛苦呀,我沒法做這樣不負責任。
白天總是睏乏無力,晚上能睡著,但是半夢半醒的,早上起來,也沒有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我自己都不知道晚上到底睡著了沒有。
而且吃飯也沒胃口,覺得餓,但看見飯還是沒有胃口,餓急了會胡亂塞一點兒。
我媽不理解我,她總覺得這就是青春期,學習壓力大,我的抗壓能力不好,可我覺得真不是。」
這個女孩憑直覺描述了「抑鬱症」和正常情緒低落(抑鬱情緒)的區別。
總結起來,它們的區別體現在程度、持續時間和波及範圍上:
首先是程度上。人的情緒是流動的.在臨床上,我也常告訴我的患者,人的情緒像正弦曲線(y=sinx),有起起伏伏,有漲落。
或者用股市形容,股市上漲,情緒暴漲甚至興奮,股市下跌時,情緒跟著跌,股市越低,情緒越低。
這個起伏其實是正常的。
正常人在受到打擊的時候,會感受到短期抑鬱,這種刺激就像是被燙了或者刺痛了一下一樣,能讓他們反省一下自己。
但很快他們就能夠改變自己的應對策略,重新回到人群中了。
但抑鬱症不是。
他會感到自己不對勁,自己都不像自己了,熟悉他的人也會感覺這個人變了,他不能出門,不能夠學習,不能上班不能工作,不能完成人際活動,甚至非常消極。
其次是持續時間上。
一般人喪起來,一天兩天就過去了,最長不會超過兩周,而抑鬱症患者動不動就持續幾周以上。
最後是範圍上的。
一般人的沮喪多數限於情緒體驗上,其他方面該吃吃,該睡睡。
而抑鬱症患者的喪一定是波及到其他多個方面的,包括精力、體力的不足,
還有身體上「查無實據」的癥狀,尤其多見的是疼痛和消化道癥狀。
腦子反應遲鈍,患者行自己大腦像生鏽了一樣,思維變慢,言語變慢,思維的停滯,問一句話,想一陣子才能夠用緩慢的語言來告訴你。
甚至頻繁地想到死亡,出現自殺的念頭和衝動。
如果出現以上癥狀,就可能是抑鬱症了,就不要苦撐,建議去專業精神衛生機構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