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派
認知學派非常自覺地將自己定位在意識層面,他們試圖在意識層面內解決問題。除了上節提到的代表人物貝克對於抑鬱症的解釋和治療表明不需要潛意識這個概念外,另外一個代表人物艾利斯也堅持在意識層面內構建理論。
對於過去意識層面因果關係所表現出的概然性問題,認知學派採用的解決辦法是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因果關係中尋找中間環節。艾利斯在刺激與行為情緒之間加入一個環節,認知。他認為不是事件導致我們的行為和情緒發生,而是我們對於事件的認知才是真正的原因。拿面試被拒這件事作例子,不是面試結果導致你的情緒變化,而是你對於面試結果的看法導致你的情緒變化,也就是說面試被拒這件事只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它與情緒之間還隔了一張骨牌,對於這件事的認知。認知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如果你認為面試被拒意味著你會失業,那麼顯然你會很焦慮,失望,而如果認為這不過是你就業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那麼你顯然不會太在意。
是不是說這個因果鏈就只有這三個環節?不是,為什麼失業這個認知就導致了情緒變糟?艾利斯認為表面上是失業這個認知導致你焦慮,實際上是你的慾望導致你的焦慮,也就是不想失業這個想法導致你焦慮,如果失業不失業你都無所謂,當然就不會因為失業而焦慮了。所以一個負面的評價導致一個負面的情緒其實是省略了一個目標,如果你對生活沒有企盼,那麼生活的好與壞是不會影響你的心情的。
如果我們把目的這個概念擴大化,把那些所謂的慾望,動機,標準,規範都包括在內的話,對於艾利斯的分析,我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說,平時沒有顯現的目標其實是存在的,比如在《抑鬱》那本書的第二個案例中,不想離婚這個目的是合理的。但這個目標並沒有明確地出現在意識中,只是對其所思所為的一種方便的概括,那麼目標這個詞與潛意識一樣需要慎重。
就這樣,認知學派主要是通過尋找中間環節來說明意識層面的因果關係的概率性質,他們在事件與行為和情緒之間加入認知,加入目標,加入評估,使因果鏈延長,並形成交叉從而形成一個複雜的因果網,在意識層面構建了詳細的心理結構。
但認知學派有時也存在超範圍使用自己理論的問題,他們希望在意識層面解決更多的問題,這樣就出現了強行解釋的問題。
以艾利斯對戀愛焦慮症的分析為例。在他的《控制焦慮》那本書中關於戀愛焦慮,他寫道:我們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假設你真心愛上了一個人。而你明顯地感覺到這個人並沒有對你的感情做出任何特別的回應,他對你愛理不理,甚至看上去並不喜歡你,但你還是很希望他會對你的愛意做出回應。因此,要是他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你就會焦慮不安。你如何才能緩解這種焦慮感呢?首先。假設你不僅僅是渴望你心愛的人能夠同樣愛你。你還有一種極其強烈的願望,即他必須愛你,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要做出這樣的假設呢?因為你現在是在嘗試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而這個理指出,當你在異常焦慮的情況下,你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必須信念.所以,讓我們假設這種情況存在。
這段話非常有意識,艾利斯是假設存在一種絕對的觀念,原因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需要。但理論需要就強制加上這樣的一個絕對信念是不合適的,這樣做有點類似於精神分析里的潛意識。事實上認知療法在許多時候都讓來訪者承認有這樣必須的信念。這種啟發示的,追憶式的意識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虛構的?這個問題是需要注意的,與其這樣勉強往意識層面的心理結構上套,還不如用腦區層面的心理結構來解釋來得真實自然。
艾利斯後來也注意到不可能僅僅依靠意識層面來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他後來創立的治療方法叫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這個治療方法其實是包含了三個層面:意識層面,腦區層面和神經層面。這樣不僅理論的解釋能力大增,其可供使用的工具也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