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據說,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願違,就像馬克·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反而還從盤子里偷走了2元錢。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一般都會對孩子進行批評,希望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進行改正。一般,孩子對於父母偶爾的批評還是願意接受的。但是,如果父母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那孩子的心裡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他們可能會經歷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這樣的過程。
有些孩子被"逼急"了,還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指責,孩子一旦受到批評,就會有情緒產生。尤其是孩子,他們心思單純,受到批評時會覺得自己不好,害怕父母不再喜歡自己了,會產生一系列非常複雜的情緒,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如果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是這樣對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我很差勁嗎?"孩子的內心是很難接受的,所以他們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時間久了,反抗心理就會被激發出來。
他們可能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同一件事,再努力也沒用。家長因為這件事已經不喜歡、不信任自己了,失去了改正錯誤的動力,有些孩子對父母的批評表現出麻木、冷漠的態度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更重要的是,家長對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一定要有清楚的認識,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能夠真正幫助到孩子。
有的孩子犯錯是因為能力不足。舉例來說,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他在寫作業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分不清73和37,知道2加5等於7,卻不知道7減5等於幾,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空間知覺和思維水平還沒發展到這個程度。家長此時要做的不是批評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並想辦法提升孩子的能力。
有的孩子犯錯是態度問題,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不認為自己是錯的。比如,有些孩子會在餐廳里到處跑動,大喊大叫,他們只是覺得興奮和好玩,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干擾以及存在安全隱患。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給孩子解釋清楚原因。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要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帶來的後果,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真正記住並避免錯誤行為的再次發生。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