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析頂流全紅嬋,粉絲行為偶像不買單

2021年09月14日18:57:11 心理 1565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北溟星月

全文4333字,閱讀3分鐘。

之前我們分析了全紅嬋成功背後的必然因素,隨著全紅嬋全運會奪金,看到小姑娘面臨的熱情的外界關注和自身情緒的調整,今天我們就出一篇文章來分析一下粉絲心理。

尤其是最近比較流行飯圈文化,飯圈文化的成因是什麼,這種追星模式又存在哪些心理學原理?

心理解析頂流全紅嬋,粉絲行為偶像不買單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路

慕強心理

慕強心理是指敬佩、崇拜、喜歡比自己優秀的人的心理,無論對於男性還是女性而言,慕強是一種天性又或者是一種社交現象。慕強心理是不分男女的,只要自認為是弱者,需要被帶領和有保障,就會產生這種心理。

慕強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我們不難發現,被人們所尊敬崇拜的人物,總是會在其所在的領域有所建樹或者有某種能力突出,這種突出可能是來自於其對專業的突破,或者性格中不服輸的韌勁,更或是某一方面與眾不同的所在。

所謂物以稀為貴,這句話放在人類身上同樣適用,凡是稀少、不常見、並非人人能辦到或者能擁有的,都容易引起人們的追捧和羨慕,我們把擁有這種與眾不同特質的人叫做偶像。

偶像,原意是一種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徵物。後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包括獲取信息的媒介逐漸新意化,偶像也慢慢成了崇拜對象的一種指代,魯迅也曾在 《兩地書·致許廣平一○五》中說道,「我好像也已經成了偶像了。

所以可見,偶像是人們追逐的對象,只不過後來由於文化趨勢,慢慢偶像指代的多是娛樂圈小鮮肉,再後來曾經有一段時間還調侃到:偶像,是嘔吐的對象。以此來諷刺被稱為偶像的人,本身並無被人崇拜的資本。

但是在此文中,我們所指的偶像都是能給人帶來指引和啟示的人物。例如科學領域的愛因斯坦、牛頓等,音樂領域的貝多芬和莫扎特等,思想領域的老子和孟子等,哲學領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等,體育領域的博爾特劉翔等,繪畫領域的達芬奇和梵高等等,各行各業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前輩實在是數不勝數。

所以以此可知,慕強心理本質上是人類尋求榜樣目標的一種心理現象,無論是誰,只要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具有突出貢獻,並且其奮鬥精神感動到你,讓你想向其學習,都可以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對象。

而全紅嬋就具備被人們爭相學習的客觀條件,這也是全紅嬋熱度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全紅嬋的成功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小姑娘作為一名運動員,從自身訓練方面是極盡刻苦和專註的。我們從她的歷次比賽和隊友、教練的採訪中也深感其訓練的辛苦。你看她跳水時候的專註的神情,還有分毫不差的標準動作,刻到骨子裡的肌肉記憶,可見她的日常訓練是嚴苛且刻苦的,她不允許自己出現偏差,她對待訓練每一次都極度認真,也造就了她奧運滿分五跳三滿分的成績,而且高分打破奧運紀錄,這個奧運記錄在十米女子跳水領域,短期內是無法被超越的。

就憑著這股對待訓練的認真勁,和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枯燥的重複訓練中,還能嚴以律己,不斷雕刻自己的奮鬥精神,難道不值得被所有人學習嗎?

多少人在生活中都是混日子的,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理,混著自己的工作,混著自己的日子,你混日子,其實日子也把你給混了。如果各行各業都去混日子,誰也不想讓自己多吃一點苦,多遭一點罪,那麼這個社會又拿什麼來進步和提升呢,我們這個欣欣向榮,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一定是有一批又一批在各行各業中默默無聞的愛崗敬業的人,做著平凡又偉大的工作,不斷精益求精,最後達到專業的突破。你對生活報以熱情與認真,生活也會還你尊重和認可。

全紅嬋的另一個被人們喜愛的品質就是純真。這份純真感動了多少人,從最開始的空耳全紅嬋採訪,到出征裡面的沒有去過遊樂園,想要好好玩一玩的小心愿。這種獨屬於14歲孩子的話語,深深感動著和她一樣的人們,她說的是自己的心裡話,同時也讓和她一樣,有相似經歷的人深深的共情著。

是的,我們都是普通的百姓,我們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小時候的自己多麼希望能去遊樂園好好的玩一玩,也羨慕並追捧圍觀別的小朋友有新奇的玩具,我們小時候也是那麼的單純,那麼不經世事,所有兒時的小願望看似簡單,確都是獨屬於那個年齡的渴望。

全紅嬋的率真感動著千千萬萬和她有相同感受的小夥伴,她現在的小心愿似乎也是你曾經的小夢想,所有在這種強烈的共情情緒下,如果我們條件允許,我們也願意幫助她實現自己的心愿與夢想。

她是奧運冠軍,但也像普通的你我他一樣,她的夢想似乎也是我們的夢想,所以當有聚光燈打在她身上時,人們願意去成全她,就像成全自己一樣,而全紅嬋其實就是人們對慕強心理和返璞歸真的追捧。

心理解析頂流全紅嬋,粉絲行為偶像不買單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於網路

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全紅嬋的值得被推崇的,她無論是從專業領域貢獻還是在自身品質上,都具備成為偶像的價值。當她成為一個現象級出現的事例時,無疑這種追捧效應會快速地在人群中蔓延,所以你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紅嬋妹妹的熱度就未曾下去。

無論是官方新聞媒體還是地方體育總局,都對全紅嬋嚴加保護,作為專業人士,他們深知這個才僅有14歲的小姑娘,未來還需要面對的問題太多了,內外界對她抱有很大的期望,大家也都盡己所能的保護她,能讓她走的更順一點。

但是,真的有這種高認知且為妹妹設身處地著想的人,畢竟在人群中佔比還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雖然喜歡妹妹,但是可能也沒那麼喜歡。妹妹的出現就像是今天有值得一看的新聞,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我關注了,她很厲害,僅此而已。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蹭熱度的報道,他們不了解全紅嬋,他們只知道關注妹妹的人有很多,只要發了關於全紅嬋的視頻相關報道,就有點擊量,就有人看,他們不關心過去妹妹經歷了什麼,他們也不關心現在的妹妹有怎樣的壓力,他們更願意主觀臆想與猜測,包括妹妹可能的收入,妹妹和這個隊員的關係,和那個小夥伴的關係等等,很多內容的真實性實在是不堪考證,胡說亂造的居多。

這樣的內容有什麼價值呢,除了蹭熱度,騙點擊,滿足當時人們的從眾心理,長期來看所發內容既不屬實,也沒有正能量宣傳價值,還不如把妹妹五跳三滿分的跳水動作推廣一下來的更有必要,所以真實的關於全紅嬋的深度報道,還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還有在評論區裡面,一些臆想全紅嬋和這個隊友關係怎樣,和那個隊友關係怎樣的。這種評論不光出現在跳水領域,幾乎所有名人都會遇到此種情況,甚至不是名人的你,過了自己村東頭的八卦聚集地,也會被人們品評你的交際圈。

而這就是人性,人們用自己各種猜想,來滿足對你的好奇心,還記得有一句話叫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還有一句話說,當你的黑粉和粉絲一樣多的時候,說明你是真的紅了。

這都是同樣的道理,當你真的成為一個榜樣或者真的被更多人關注的時候,關注你的群體,就是普羅大眾,普羅大眾就是有認知等級區分的,大家的學習能力,綜合素質,自身經歷,看待事物的方式都不一樣,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複雜的社會。

而當評判你的群體,像社會一樣有各種聲音的時候,這才是證明你真的是被所有人看見了,各種不同的聲音沖你襲來,而你只需要做好自己,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好,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僅此而已。

心理解析頂流全紅嬋,粉絲行為偶像不買單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也是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的一種,去個性化是指群體中個人喪失其同一性和責任感的一種現象,導致個人做出在正常單獨條件下不會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因為有人群的推動,你可能會做平時不會做的事情,這也就是網路噴子盛行的原因。網路上,大家都噴一個人,所以你也噴,法不責眾,沒人知道你是誰。但是網路監管近年來也開始大力整治,所以對於造謠,危害公眾的,仍然會被法律嚴懲。

比如說如果路上有一個人摔倒,有一個人來扶,其他人也會來幫忙,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管,就是有人想管,在群體作用下,他也會猶豫。

這是去個性化的典型表現。人們都是喜歡跟風的,跟風喜歡,跟風表態,跟風排斥。現在的社會已經極大程度地展現個人個性的突出,但是在網路評論方面還是需要繼續不斷提升和改進。

我們看待一件事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看,甚至要多角度分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理論。如果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一種聲音時,其他聲音並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掩蓋了。

粉絲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曾經也叫做飯圈。我有幸曾經進入過某當紅藝人的私下粉絲群,在這個群體中,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你很難表達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你表現出意見的不同,可能會被其他人言語針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會讓你覺得你就是錯的。

在這個群里我總共沒說過幾句話,我不知道除了彩虹屁我還能說什麼,所以後來我就退群了,我覺得喜歡一個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默關注就好了,進群的意義在哪裡呢,最後大家都同化了,你追星,我比你追的還兇狠,你給明星刷單、刷榜、應援,我傾家蕩產也跟著,我不刷單、刷榜、應援,在這個圈子裡,似乎說明我不是真的喜歡。

這可能也就是為啥很多飯圈小夥伴,為了追星不惜整容,傾家蕩產的原因之一吧。這種畸形粉絲群是帶節奏的源頭,出現從眾心理,隨後資本進行大力宣傳,這樣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循環鏈條。人們無論是初衷以何種方式喜歡一個人,最後的表現形式都體現在金錢消費上,我不買,就是我不愛。

難道,喜歡一個人,不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付出嗎,量力而行的支持嗎,你想想最初你喜歡他什麼,他感動你什麼,他的精神鼓舞了你什麼?難道他感動你的,只是讓你為他不斷買應援物品,買代言產品,催你消費嗎?這種不是偶像,這種叫做割韭菜

偶像是讓你變得更好,無論在精神領域能鼓勵你,讓你更加優秀的人,他們不會割你韭菜,逼迫你消費,強迫你買你自己生活中完全不需要的東西。他們默默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努力,你也被他們的精神鼓舞而不斷向好。

心理解析頂流全紅嬋,粉絲行為偶像不買單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心態調整

最後這個心態篇,是寫給正能量偶像的,寫給像全紅嬋這些奪金的健兒們,你們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專業領域的成就,用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堅持,為國爭光。

你們值得這種關注,你們也值得被學習。但是希望你們將關注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繼續加油,只需要做自己就可以了。你們不需要討好粉絲,不需要什麼雙向奔赴,你們的價值是自己用無數個汗水化作淚水的日夜辛苦換來的,你們是用成績在說話。

只要刻苦訓練,做出成績,喜歡你的人會一直喜歡你。成績能說明一切,其他都是虛的。檢驗一個人的價值最好的方式就是她曾經做過什麼,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能做什麼。

就像是在各行各業成千上萬的普通人一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自己所屬領域發光發熱,相信你也可以成為自己領域的全紅嬋,這才是偶像的價值,他們專註提升,我們來學習這種專註,默默奮鬥,砥礪前行。

好了,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吧。關注我,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學專業知識。

作者簡介:北溟星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領域撰稿人,性格成長研究探索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進源於熱愛。

心理解析頂流全紅嬋,粉絲行為偶像不買單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