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作者把一些對自閉症看法比較鮮明的觀點一一羅列出來,最後總結:自閉症不是後天導致,同時認為搞清先天後天不重要!
還有,他認為自閉症是遺傳!
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說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北醫六院填評估表的時候,其中有一題是問家中親屬有沒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我承認,這一題當時填的時候我撒謊了,我填的沒有!
因為,那一刻我內心強烈否定自己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人,所以看到這個非常排斥,為什麼不應答不對視要往精神疾病上靠?
為了不讓他們認為我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人,我果斷的,甚至還帶著點氣憤的情緒填了差號。
事實上我有一個舅舅是腦癱,還弱智,但是這?也是導致我的孩子患上自閉症的因素之一?
雖然後期專家們已經站出來闢謠了,說遺傳只是一個風險因素,而不是致病因素!
不過現在想想,有多少家長在填評估表的時候,跟我一樣是因為排斥而沒如實填寫的呢?
假如,100個裡有30個,哪怕20個家庭中確實有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成員,你們還能說這只是一個風險因素嗎?
那篇文章裡面有一個人的觀點我是贊同的,每個人基因里都有這種特質,就比如癌症,人人都有,只是有的人是顯性,有的人隱性,顯性基因加上諸多巧合的誘因,於是你就成了那個中獎的。
而我們家,單拿我們作為例子來講,我舅舅是腦癱,我孩子的爹又不擅長社交,性格比較內向,個性思維邏輯方式也有些地方和普通大眾不太一樣:他敏感多疑,還不愛溝通。
於是,我孩子的基因里就具備了兩種患上自閉症的可能性,舅舅有腦癱,我母親基因里也應該有這種成分,以此類推,我也有,但慶幸的是,在我們這裡它們都沒有長成顯性和易感的。
不幸的是,我兒子遺傳了我和他爹的缺點,並且還把它們放大了。
同時!注意,同時我在我兒子三歲的時候突然離開了他,去了外地上班。
話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留守兒童多的是,也沒看見人家有幾個是自閉症的。
等我說完,我的離開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而代養孩子的人也成了關鍵!
我兒子的奶奶,我婆婆,一天到晚說的話十分有限,又不識字,對新時代的萬事萬物也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每天佛系的很,只要吃飽喝足就很知足很幸福,她雖然很愛這個唯一的孫子,但老太太實在拿不出什麼花樣每天哄著兒子玩。
從沒講過故事,甚至沒有互動,連嘻戲玩笑都極為少有,我兒子不渴不餓,不哭不鬧,每天看幾十遍光頭強,她老人家覺得挺省心,也樂的如此,所以循環往複一年之久。
我的離開,對兒子也造成了傷害,他想我想的正吃著飯就扔掉筷子不吃了,一個勁說想媽媽。
說到這裡,我恨自己恨得不行!腸子都悔青了。
想起他對我的思念,想起他這沒有任何樂趣的一年,想起他漸漸失語的過程,我痛心到極點。
因為我走的時候他還會說話,還會關心我,還能表達想念,儘管也表現出了一些自閉症的苗頭,但我相信如果有我在身邊,我帶給他的安全感和遊戲娛樂,會打敗這些苗頭,就算不會完全消滅,最最起碼,他不會加重。
到現在我還是這麼認為,無論別人怎麼慰勸,就算醫生也說了,跟這個沒多大關係。
帶著這種愧疚和思考,我一路走到現在,見過不下2.3百個譜系孩子,去過四五個機構,從眾多家長的口中流露出來的信息里,我逐漸堅信某些觀點:
缺乏安全感和樂趣以及遊戲互動的幼年,確實是會加快具有自閉症特質孩子成為自閉症的可能。
而以上,我們的家庭成員中又具有那麼多可以「懷疑」的成因。你說是巧了也罷,你否定後天形成也行,但是,它重要嗎?
不管後天還是先天不重要嗎?
太重要了!
最起碼我們能讓不注重少兒幼教的家長或者家庭成員知道,不管你們誰撫養孩子,只求吃飽穿暖,其他都不管不問,確實會讓孩子有性格缺陷,嚴重的就是誘發自閉症。
當然,這是指那些具有顯性基因,也就說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
就算你家祖宗八輩都沒有精神類疾病患者,就算你們夫妻兩個都樂觀開朗,如果把孩子置身於這樣一個環境里,也會多多少少導致他們有某些問題出現。
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環境影響吧。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的假想:(促成自閉症成因)
第一:家族中有類似疾患者
第二:父母之一或者雙方性格敏感內向
第三:幼兒時期缺乏安全感和遊戲互動
以上三點更多的針對的是倒退型自閉症,也就是所謂的後天得了自閉症的孩子。
在這裡要說明一點:後天的孩子不一定完全沒有跡象和徵兆,如我兒子,我沒離開他之前,他已經有了不應答的表現,只是我們不覺得那是「毛病」。
所以,說到最後,自閉症先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後天如果不給他誘因,不給他機會,也許有的輕度孩子,邊緣化的就永遠不會誘發自閉症,這句話已經不是我說的了,而且鄒小兵教授一次演講中提到的觀點。
如果誰有幸讀到這篇文章,趕緊反思一下,你的孩子有沒有正在經歷無趣而單一的童年,你的孩子有沒有這種苗頭出現,如果有,馬上,立刻!糾正改善撫養方式,盡量把有可能的變成沒可能吧。
還有,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診斷為自閉症,也請不要灰心絕望,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兒子從最初的中度,現在已經康復至邊緣化。
從沒有語言到現在的簡單交流
從不應答不對視到應答對視完全正常
從刻板重複到現在幾乎不復存在
從什麼都聽不懂到理解能力沒多大問題
從什麼都不……到幾乎都會……
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黃金干預期,就是有,過了,也不用擔心不會進步,只要你的方式方法得當,只要你永遠都陪著,並做著正確的促進他成長的事,孩子就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