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駑馬 崔貫利
小明語錄:
人們在活著的時候,總是會選擇懷疑。當人們離開的時候,才會去選擇相信。心理諮詢中的危機干預就是搭建這兩者間的橋樑,在相信缺失的永恆傷口上,誕生從未有過的意義。
「自體客體」也叫做「自我客體」,來自於科胡特的研究。
在講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把精神分析的家譜梳理一下,以便大家理解他的傳承。
01 精神分析的傳承
精神分析第一人是弗洛伊德,之後產生了客體關係流派。
客體關係流派研究自體和客體。客體關係流派再往下就有了自體客體。
有些時候,我們也把自體客體、科胡特所研究的自體心理學與客體關係流派合在一起。
自體客體主要研究的是自戀。
客體關係主要研究的是母嬰關係。
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性驅力和俄狄普斯關係。
這樣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傳承的概貌。
不過,這還不是精神分析全部的家譜,精神分析全部的家譜還要加上拉康、其他社會心理學的精神分析流派,例如莎莉文。
02 客體表象和自體客體
精神分析的族譜太大了,我們不再討論。
先來看看自體客體。
學習首先要和自己的大腦產生一致性,我們的大腦分成左右腦。有些人在學精神分析時畫思維導圖,不過無論怎麼畫都只是一個思維的纖維素。
如果我們要學複雜的精神分析概念,靠思維導圖是學不懂的,需要建立具像化思維才可以。
具像化思維是指在大腦里有一個跟此有關的畫面。
舉個例子,一個人身高是1.8米,體重是180斤,這是一個挺胖的人。這就是他的身體所概括出來的本體感,相當於是他的形象。
一個人形成了一個關於自己形象的過程,我們把它叫做自體表象。
一個人形成了關於他人的形象問題,我們把它叫做客體表象。
一個人本來身高1.8米,體重180斤,他本來是這樣,是這麼大的體積。
但是他要放大自己的自體,他自體膨脹了,甚至膨脹到把對面的人也納入到自己的自體範圍內,這種情況就像是一個人擴大了自己的人際邊界,把別人吃下去一樣。
這種情況我們叫做自體客體,意思是指,人格膨脹之後把對面的客體納入到了自己的自體範疇。
03 自體客體是怎麼產生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邊界,誰也不願意別人把自體納入到別人的自體之內。
那麼,為什麼有人會做這樣的事兒呢?
我們延用另外一個概念可能更好理解一些,那就是內射或者內化。
我把你納入到我的自體範疇,這樣我就可以更好地去操縱你、控制你,甚至我對待你就像是對待我身體的某一部分一樣。
例如,你是我的左手,那個人是我的右手,他是我的左腿,這個人是我的右腿,我把我的四肢都對應上。你們四個人就變成了我的四大金剛,每個人都是我人格的一部分,你們不是真正的人,你們為我所用,你們不具有獨立的人格,是依附於我的,甚至,你們就是我的手腳。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手足」。
你有多少手足、有多少左右臂膀、有多少人在幫你,就有點像自體客體的概念。
大家會想:為什麼有人要這樣做呢?
其實是源於我們嬰兒時期的體驗。
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必然會把他的媽媽通過內化、內射的方式內射到自己的人格裡面。
媽媽這個客體就變成了他的自我客體,或者叫做自體客體。這樣可以再次地讓一個孩子延續關於母子一體性的幻覺體驗。
04 早年養育對自體和客體分離產生的影響
但是一般而言,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就不會再動用這種的思想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和客體會產生分裂和分離。
但是,這個孩子在從小的養育過程中,他的媽媽或者說某一個他的養育者,如果沒有盡到他該盡的本分,那麼孩子在把媽媽的客體納入到他的人格內部的過程中,會始終覺得那個客體仍然是一個空殼,不是真實的。
所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必須要不斷地去把新的、對面的人納入進來,來填充他的那個空的客體表象。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在臨床心理諮詢時,經常會說:我感覺好空虛,我感覺我的內在是空的,什麼都沒有,空蕩蕩的。
記住,這可不是一個描述或者比喻,這是當事人、來訪者真實的體驗。
因為早年他的養育者的確是一個空的表象,不是實在的,他必須要在後天長大之後不斷地把對面的人納入到他的人格體系中,於是就產生了自戀人格障礙的一些病症和癥狀。
小明語錄:
世界的本質是現實的,沒人看你的解釋,上帝會給你記賬,你投入在這裡的時間,學習心理學就是如此,而且還要時時確保你走在正確的心理學路上的時間,一直到心理學這碗水燒開。
原創公眾號:心夥伴(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