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回亂叛軍十八營首領之一白彥虎的兇殘在陝甘各縣縣誌中都有記載,我以臨潼、三原、富平、高陵、渭源五個縣誌中的記載讓大家了解一下白彥虎叛軍的兇殘。
《臨潼縣誌》記載:1862年到1869年七年間,30餘萬人遇難,渭河南北無一村一人倖免。
《富平縣誌》記載:在1855年的時候整個縣城有46579戶人家,統計起來人數大約是在25萬人左右,但是到了1876年的時候再次統計的結果是僅剩下28543戶人家,人數也變成了12萬人左右。
《三原縣誌》記載:陝甘回亂之前,三原縣的人口在十六萬人左右,在陝甘回亂被平定之後僅剩下了四萬人左右。
《高陵縣誌》記載:高陵縣在陝甘回亂之前的人口將近七萬,陝甘回亂被平定後再次統計,高陵縣的人口已損失了多一半。
《渭源縣誌》記載:屠毒生靈以數萬計,滿城官民皆死之。殘殺一日,輒死百姓數萬,血流成渠,屍積如山,傷心慘目。
白彥虎是叛軍十八營首領中唯一一個屢敗屢逃的,當達斡爾族大將多隆阿奉旨率軍平叛的時候,白彥虎成為多隆阿的第二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叛軍元帥任武),白彥虎與多隆阿只打了一仗就帶領叛軍逃跑了。
白彥虎畫像
白彥虎逃到了甘肅董志原,與董志原的叛軍首領馬正和聯合,二人的兵力共計二十萬,他們在董志原屠戮了大量無辜百姓,並且布置兵力,企圖阻擋前來平叛的清軍。
此時多隆阿在陝西殉職了,民族英雄左宗棠老將軍接替了多隆阿,左宗棠率領湘軍將士在消滅了陝西的叛軍殘部後,向甘肅進發。
湘軍兵力不足十萬,但是由於左宗棠指揮有方,湘軍將士奮勇殺敵,二十萬叛軍被不足十萬的湘軍打的潰不成軍,其中有二萬叛軍戰死,董志原的叛軍首領馬正和也在此戰中戰死。
馬正和戰死了,白彥虎則帶領叛軍逃往金積堡,投靠了金積堡的叛軍首領馬化龍。
馬化龍和白彥虎雖然都是叛軍首領,但是馬化龍有點不信任白彥虎的為人,於是便讓白彥虎叛軍撤出金積堡,去附近的黑城子去駐守。
馬化龍叛軍被左宗棠率領的湘軍平定後,白彥虎再一次選擇逃跑,這一次,白彥虎逃到了西寧。
左宗棠沒有當即追到西寧,而是先率軍平定了河州的叛軍,左宗棠在平定河州叛軍的過程中受阻,三十一員將領戰死,平定河州叛軍之戰最終以河州叛軍首領馬占鰲的主動歸順而結束。
左宗棠在平定了河州的叛軍後,率軍直抵西寧,白彥虎和西寧的叛軍首領馬桂源、馬本源一起率領叛軍阻擋湘軍,在此戰中,歸順左宗棠的河州叛軍和湘軍將士一樣賣力,西寧叛軍幾乎全軍覆沒,馬桂源、馬本源被活捉,白彥虎率領他的殘餘叛軍再次逃跑。
白彥虎這次投靠了「中亞屠夫」阿古柏,協助阿古柏一起屠戮南疆、北疆各地的無辜百姓。
左宗棠在平定陝甘回亂後,回京說服慈禧,使慈禧同意了他西征復國土的建議。
左宗棠再次率領湘軍將士西征,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先後收復了北疆和南疆,阿古柏服毒自盡,白彥虎帶領殘餘叛軍逃到沙俄,他們的後代就是如今中亞的東幹人。
白彥虎屢敗屢逃,甚至兩次投敵,是我國近代史上不容洗白的歷史罪人,但是如今卻有部分人將他洗白成了英雄,這部分人可能根本不了解白彥虎,只不過知道他是陝甘回亂的首領,如果他們知道白彥虎是一個屢敗屢逃,並且沒有領兵作戰能力的人,或許就不會將他洗白成英雄了。這部分人為白彥虎洗白的主要原因就是誤以為他能打,實際上他們根本不了解白彥虎的敗績以及他屠戮無辜百姓的罪行。
我是品讀歷史與名著,感謝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品讀歷史與名著,每天為大家在今日頭條創作精彩的歷史與名著方面的文章,品讀歷史與名著,每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