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有調查,調查不夠。
毛主席: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
2、只看一面,不講對立的那一面。
毛主席:悲觀主義只看見抗戰中的失敗,不看見抗戰中的成績,尤其不看見失敗中已經包含了勝利的因素,而敵人則在勝利中包含了失敗的因素。
毛主席: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
3、看不見大的東西。
毛主席:他們只提強弱對比一點,是他們的片面性;他們將此片面的東西誇大起來看成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那些並非亡國論者,也不是一貫的悲觀主義者,僅為一時候和一局部的敵我強弱情況或國內腐敗現象所迷惑,而一時地發生悲觀心理的人物。
4、看事物看成漆黑一片。
毛主席:許多人不能執行發展統一戰線工作的政策,因為他們把國民黨簡單地看成漆黑一團,表示束手無策。
毛主席:事物都是可以分割的。
5、以弱擊強。
毛主席:首先而且嚴重的問題,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機破敵。
6、策略錯誤,使用了錯誤的策略。
毛主席:任何行動都是實行政策。不是實行正確的政策,就是實行錯誤的政策;不是自覺地,就是盲目地實行某種政策。
7、過分相信自己的力量。
毛主席: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
8、沒有調動足夠多的積極因素。
毛主席:關於流寇思想,這種思想表現在:擴大紅軍,不走由擴大地方赤衛隊,地方紅軍到擴大主力紅軍的路線,而要走「招兵買馬」「招降納叛」的路線。
9、判斷錯誤。
毛主席: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於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
10、敵人沒有過失。
毛主席:退卻的最後一個要求,是造成和發現敵人的過失。
11、用利害分析法,而不從必須性、需要上作決策。
毛主席:束縛於眼前的利害,就是失敗之道。
12、被環境控制,不去置入環境、改造環境。
毛主席:被環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採取了應付主義。
13、失去主動,處於被動地位。
毛主席:不能恢復到這種地位,下文就是失敗。
14、自己的力量分散,不夠集中。
毛主席:爭取勝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著。
15、關門主義。
毛主席:其結果將使我們自陷於孤立。
毛主席:我們團結多數、孤立少數的政策就將軟弱無力,無法實現。
16、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毛主席: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7、沒有計劃,沒有準備。
毛主席:事先都應有儘可能的嚴密的計劃,這就是一切行動的預先準備工作。
18、以盈擊盈,或者以竭擊盈。
毛主席: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19、強調提高,輕普及。
毛主席:努力於提高呢?還是努力於普及呢?有些同志,在過去,是相當地或是嚴重地輕視了和忽視了普及,他們不適當地太強調了提高。
20、僥倖心裡。
毛主席:向著最壞的一種可能性做準備是完全必要的。
21、沒有同盟軍。
毛主席:沒有同盟軍的軍隊是打不勝敵人的。
22、只講原則,不講靈活性。
毛主席:一時辦不到的事,必須允許逐步去辦。比如國家資本主義,是講逐步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不是只有公私合營一種形式,而是有各種形式。一個是「逐步」,一個是「各種」。
23、樹敵太多。
毛主席: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
24、否定一切。
毛主席:不論中國外國,不能否定一切,凡是否定一切的人,其結果是否定了自己,毀滅了自己。
25、沒有擴大戰果。
毛主席:努力在最後五分鐘擴大戰果。
研究毛主席:
1、增大事情的基礎概率。
2、理性人,制定博弈的支配性策略。
3、先分割,再各個擊破。
4、置入環境、改造環境,制定環境標準,以良幣驅逐劣幣。
5、用辯證法、相生相成 取代利害分析法。
6、用辯證法建立全局。
7、用辯證法、相生相成來用人、育人。
8、用辯證法制訂博弈的支配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