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很多人從城裡回到家鄉,和父母一同過大節,筆者也不例外,特意買了一些特產帶回家。家鄉距離工作的城市不太遠,驅車三四個小時就回到家中。不過到了縣城,明顯感覺車輛多了起來,看來返鄉的人確實不少。
今年大半年沒有回家,還挺想念老家的,本以為此次回家能碰上很多熟人,也以為童年的小夥伴會和我一樣返鄉過節。不過到了家裡後,發現家鄉並沒有往日那麼喧鬧。
整個村子裡除了偶爾有女婿來送禮的人,不少人家大門緊閉,房門前長滿了雜草,庭院里也被各種野草覆蓋,一看就是很長時間沒有返鄉。
我們村雖然不大,但也有二百多戶人家,但筆者統計了一下,很多人家都是空房子,一個村只剩下幾十戶,其他的房子要麼半倒塌、要麼已長滿雜草。
聽母親說,我們村很多人已在城市裡買房定居,老人也跟著去城裡帶孩子,留在老家的人不是太多,平常時候村子裡比較冷清,沒有了往日的煙火氣息。
其實像這樣的「空心村」,我們國家還有很多,且近年來已成為了普遍現象。據統計,我國70多萬個行政村,截止2018年底,已有3000多畝宅基地荒廢,7000多萬套房子撂荒。同時,我國每年有2.9億人進城打工,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失較重,不少村莊成了空心村。
其實針對農村房屋閑置現象,國家很早時就提出了要盤活撂荒宅基地和民宅,對其進行合理利用,鼓勵宅基地入市,以吸引資本下鄉。當然,國家也支持農民主動將閑置宅基地有償退出,各地也給出了退出標準。
同時,近年來,國家也強調「一戶一宅」,任何人的宅基地不能超出當地所規定的標準,以保證全體村民的合法權益。
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指出今年各地要儘快完成鄉村規劃改革,對有需求的鄉村進行村莊規劃,以更好的建設新農村。
很多人儘管進城定居生活,但依舊不願意將手裡的宅基地退出去,這樣鄉村規劃較為混亂,為了更好的發展鄉村,部分地區開展了合併村鎮政策。
合村並鎮也就是將分散的村莊合併為一個集居性公寓,如同城鎮的小區一樣,規劃的井然有序,可大大提升村民的居住質量,也方便對鄉村的管理,還能大大節省土地。而騰出的大片土地,除了可用來複耕外,還可用於建設用地,以支持資本下鄉或村民創業用地,更好的發展鄉村經濟。
那麼,合村並鎮的好處是什麼?
1、縮減村委班子成員
我國的行政村有70多萬個,每個村莊看似不是太大,但村「兩委」成員可不少,包括村書記、村主任、村會計、村小組長等,且如今村幹部工資上漲,這意味村委工資成本增加。
如果將零散的鄉村合併到一起,那就只需要一個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大縮減了工資開支,同時也能優化村委隊伍,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2、完善基礎設施
在過去,農村的基礎設施一直不是太完善,就連道路都很難硬化,更別說水利設施、學校、醫院、養老院等,甚至連取快遞都是一大難事。
不過合村並鎮後,鄉村集中化居住,基礎設施也會變得更健全,除了基本的水電網外,天然氣管道、地下水道等也會健全,從而讓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質量。
當然,合村並鎮也並非沒有弊端,如糧食無法「上樓」,農民的農具也很難安放,種地難度加大,農民生活負擔加大,很多人還是嚮往過去的鄉村生活。
為此,國家也明確給出了2個原則:
1、不能強制農民上樓
部分地區在合村並鎮時採取了「一刀切」政策,引來了農民的抱怨。如山東就曾因此上熱搜,中央也明確表示,不能強迫農民上樓,遵循農民的意願。
2、合理規劃
並非所有鄉村都適應於合村並鎮的策略,中央也明確表示,要保留特色鄉村風貌,不能大拆大建,且要加大對宅基地的管控。這意味著,對於有歷史風貌或地方民俗特色的鄉村,是不能進行合村並鎮的,反而要合理保留。
此次回鄉,筆者認為家鄉的「合村並鎮」勢在必行,我們村沒有什麼特色產業,也沒有特色的文化氣息,唯有走「合村並鎮」之路,才能讓村民的生活質量更高,才能吸引更多人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