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香港電影已經徹底進入寒冬期,基本上拍一部夭折一部,而且票房都在200萬左右。但是,誰也沒有想到2002年推出的《無間道》卻創下了5000萬的票房,讓很多人直呼香港演藝圈的春天來了。
其實,《無間道》能夠順利跟觀眾見面,也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前期劇本創作,還是準備開拍,都經歷了無數的挫折。
劇本創作
最初,《無間道》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吳宇森導演的《變臉》。當時,麥兆輝看完這部電影后覺得這個設定十分的有意思,決定把電影中交換面孔的橋段變成兩個人的身份和內心的交換。
不僅如此,麥兆輝在創作過程中一直都有跟庄文強進行溝通,而且創作完成後還專門把劇本寄給庄文強。但是,庄文強看完後覺得有很多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好,再次進行了修改。
比如說,曾志偉從最初的地頭蛇變成了幫會老大,將這個故事格局給拉大了不少。除此之外,鄭秀文飾演的mary也從普通上班族變成了小說作家。
不過,除了麥兆輝和庄文強之外,劉偉強也有參與劇本創作,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元素。從警察到黑社會卧底的一條故事線,變成了黑社會成員到警察卧底和警察到黑社會卧底的雙向故事線。
雖然劇本歷經周折才創作完成,但是寫完後卻長達兩年的時間找不到投資人。據說,當時很多人看完這個劇本後都紛紛表示「唔做得」,甚至要人說「一定唔得」。
主演不要片酬才有投資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在情理之中。當時,香港電影處在低迷時期,基本上拍一部涼一部,以至於很多電影人和企業家開始前往美國好萊塢等地發展,根本不關心香港電影的死活。
即便如此,麥兆輝和劉偉強從未想過放棄,一直都在尋找合適的投資人。不過,除了他們二人之外,劉德華也在為這部作品到處奔波,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投資商。
之所以會這樣,除了劉德華和麥兆輝、劉偉強三人同屬於天幕公司之外,更主要的是劉德華在劇本剛創作時就特別看好這個題材,並且還毛遂自薦出演劉建明一角。
只可惜,大部分的投資商都不想趟這趟渾水。直到劉德華和王晶前往泰國見白龍王時,遇到了香港富豪林百欣的兒子林建岳,才讓這部作品看到了開拍的曙光。
當時,林建岳剛成立寰亞電影沒有幾年,而且在圈內風評並不是很好。因此,林建岳特別需要一部優質的作品幫助寰亞電影以及自己來打響名氣。最終,他看完劇本後十分心動,準備拿錢投資。
只是,當聽到該作品需要2000萬投資的時候,讓林建岳一時之間有點動搖。要知道,在當時的年代2000萬的投資絕對高投入的作品了,更何況寰亞剛成立沒幾年,一旦作品撲街,很有可能讓寰亞就此夭折。
正是因為這樣,劉德華當下提出自己不要片酬,只收取票房分紅,以此來緩減寰亞前期的投資壓力。就這樣,《無間道》順利拿到了寰亞的投資。
可能很多人覺得劉德華又不是零片酬出演,還拿了票房分紅,怎麼就讓寰亞同意拿出這麼大一筆資金投資呢?
其實,寰亞在確定投資之前,對於《無間道》的票房做過評估,差不多是在2500萬到3500萬浮動,也算是中上水平。但是,劉德華在90年代後期時的片酬就在1800萬上下浮動。
然而,電影票房分成包括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商和發行商。因此,就算是按照預估最高票房3500萬進行票房分紅,到手的錢財也根本趕不上劉德華本身的片酬。
幸好,最終這部作品並沒有辜負這麼多人的努力,憑藉著5505萬的票房奪得當年的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除此之外,《無間道》還奪得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等16個提名。至今,該電影在100多萬的評價下依舊維持豆瓣9.2的高分,足以證明影史經典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
同時,該電影上映沒有多長時間,很多人都想購買版權重拍。最終,經過五家公司競標後,由華納兄弟以175萬美元勝出獲得版權,這才有了我們在2006年看到的小李子主演的《無間行者》。
可惜的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會是香港電影最後的瘋狂,在那之後產出的作品一部不如一部,以至於香港電影逐漸地淡出了歷史的舞台,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
結語:
或許,香港電影沉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曾擁有過它,並且還見證了它每一個耀眼的時刻。因此,愛會消失,但回憶卻永不消逝。不知道,你還記得這部作品嗎?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個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