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2021年10月01日20:01:02 電影 1379

9月29日晚,北影節頒發了天壇獎,「我爺爺」姜文和「我奶奶」鞏俐從膠片盒中取出最後的獲獎者名單,《雲霄之上》一口氣拿下了最佳影片全體男主角最佳攝影三項大獎,可以說這部電影佔領了整個第十一屆北影節。

除此之外,《信誓》《此時此愛》也分別奪得兩獎,而最佳視覺效果獎是「空缺」,這是今年中國電影節上的第二個「空缺」,雖然在表達背景上不大一樣,但也證明北影節評審團是堅持自己態度的,對評審原則是有反思的。

第11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完整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雲霄之上

最佳導演:安德烈·扎伊采夫《攻城日記

最佳編劇:克里斯蒂安·托普《信誓》

最佳男主角:團體男演員《雲霄之上》

最佳女主角:諾亞·阿比塔《墜雪少女》

最佳男配角:沙哈布·侯賽尼《此時此愛》

最佳女配角:娜娜·斯卡勞浦·沃斯 《信誓》

最佳攝影:宓鑫君《雲霄之上》

最佳音樂:圖奧馬斯·尼基寧《此時此愛》

最佳視覺效果:空缺

現場的注意力肯定集中在《雲霄之上》上,它被稱為紅色主旋律實驗電影,尤其在此時此刻,國慶檔主旋律高樓聳立之下,這部電影開闢了另一條支路,在觀賞方式上,歌頌感上,以及戰爭反思上,它彈出了中立的音調。它是學院作品,但又非常獨立,非常不官方。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可是除了《雲霄之上》一枝獨秀,天壇獎入圍電影里還有沒有可以拿到「最佳」的維度上討論呢?

雖然昨晚頒獎結束,但電影節的放映活動仍在進行中,深度影迷今天還在為影史經典快馬加鞭地轉換影城,奔赴朝拜之地。但是,當我們現在回顧過去十年北影節,我們可能記不住哪一年的影史膜拜之旅對當時的時代反饋,「爽就完了」之後,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坐標,一個呼應,能夠產生呼應的,只能是一張張確鑿的天壇獎獲獎名單。

經典電影固然是可靠的、安全的、百看不厭的,但是,北影節終究是天壇獎的北影節,你到底有沒有認清它在每一年的存在感、優缺點和進步空間,這是在輾轉迷影活動中無法直觀得到的。

所以這一年,我基本放棄了所有經典電影片單,當然我也不相信這些電影在今後的中國電影資料館上會看不到,我的焦點就在這15部天壇獎入圍電影,9天時間裡,我把它們全看完了,我也非常明確,天壇獎里還「藏」著哪些有效的討論,以及除了當晚這份獲獎名單,它對於一個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象徵。


01.戰爭,鬥爭

從獲獎名單你也能看得出來,今年北影節天壇獎的「主題」就是反戰,這可能是一個巧合,也可能它就是當下這個世界在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模樣。

拿到最佳導演獎的《攻城日記》,背景是二戰時的列寧格勒戰役,當年有上百萬市民活活餓死凍死,電影還原的是人在生存條件完全是負數的情況下的情感意識,零下幾十度,一個月只能吃100克麵包,漫長的尋父之路,以及給我們活下去的堅強到底從何而來。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很多觀眾錯過了片頭,損失大概一個億。片頭是什麼?是一對行至列寧格勒腳下的德國炮兵團,一個年輕的軍官昨夜剛剛結婚,新娘穿著單薄的動物皮製衣睡醒,出屋和軍官撒嬌起膩,新娘想玩一下大炮,軍官讓她點火,這一炮就射向了主角的屋子附近,這就是開場,一個殘忍的物質世界的對比

如果天壇獎首肯《雲霄之上》是為了褒獎一個新人團隊協作意識,那給《攻城日記》最佳導演就是提拔一個導演個體意識。但其實,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跟它抗衡。

一場《會議》,它的形式感比《攻城日記》還要高,在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17年之後,傷痕老太太找來還願意傾訴的十幾名恐怖事件受害者,他們回到事發現場,擺上三種顏色的充氣人偶,一個一個開始口述當年的恐怖經歷,過程中,放飯,收瓶子,封劇場等動作和口述經歷乃至真實時間線上的重疊,最後劇場負責人無法容忍老太太的「挾持」,找來警察擺平了追悼會。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這就是我們今天活下來面對痛苦的辦法——繼續陳述,永不忘記。因為,次生痛苦才是人類最主要最漫長的痛苦。

更巧合的事,《會議》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展映的當天,中美等國幾乎同天放映開局重頭戲就影射該恐怖事件的信條,而電影里有一個二十歲的年輕親歷者回憶自己當時躲在更衣室桌子下面,外面槍聲陣陣,以為蝙蝠俠來了,完全無法確定這件事是不是真實發生過。

《會議》和《攻城日記》都是慢節奏電影,它們在一同諷刺我們今天的心變得太快。

但你若是想看快節奏的鬥爭,這屆天壇獎也提供了兩部值得推薦的,一部叫國王之夜,用舞台劇的超現實感反映西非國家象牙海岸內部派系的混亂,包括十年前「一國兩主」的選後危機。這部電影雖然形態混雜,劇作上也有很大缺陷,但沉浸感很強,很多部分致敬了《上帝之城》。

與《國王之夜》相對的是《籠中鳥》,根據瑞士真實民權律師和越獄之王在80年代的親身經歷改編,最近網上不是流傳一個段子么,就說為什麼那麼多港片情節里人都喜歡把錢存到瑞士,有網友就說了,007要是從農村信用合作社取錢,就會很古怪。這部《籠中鳥》就可以讓你知道,瑞士如何會成為一個「高大上」的國度。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一開始你會以為電影主題是冷戰年代的社會紀實,嬉皮士大戰地方警察,然後傳奇感越來越重,一度發展成間諜片,到最後甚至直接討論關於自由的存在主義哲學!

但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影像氣質一點都不垮,始終按在歷史還原感上,最後困在殘破身軀里的女律師決定放下心障,做手術恢復身體自由,而另一邊,越獄之王走到他的哲學終點,用死亡換取絕對自由。最後一幕是一個交叉剪輯,非常震撼的技法。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這部電影的瑞士片名——直到我們死去或自由,是不是突然間豁然開朗了。《籠中鳥》錯失天壇獎,確實遺憾。

講到這裡你會發現,天壇獎入圍的這五部反戰和自我覺醒的作品,已經撐起了一個國際電影節的骨架,只有都看過的影迷才會意識到這一點。


02.女孩和女人

與戰爭題材呼應的另一端,是細膩的女性主義電影

《墜雪少女》是今年第一部在入圍作品裡引發熱議的作品,一個少女被權勢和煽動力遠大於自己的異性同化後,她如何在追求自我價值認同的同時,抵禦對方潛在的侵犯,如果社會構成是如此,再加上當代原生家庭製造的心理影響,那麼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吸納這些傷害嗎?她需要建立預警機制嗎?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整部電影氣質統一,敏感而尖銳,她渾身上下都是議題的穴位,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是天壇獎給到這部電影一個最佳女主角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輕演員本色狀態的珍貴,她為靠攏角色建立的果敢,另一方面,給這個女主角獎,某種意義上就是給整部電影主題的肯定,它有時候比給最佳電影的針對性還要明確,就如同當年柏林獲獎後30年又在北影節上展映的《阮玲玉》。

好,如果《墜雪少女》是最後一刻拔出刀鞘的匕首,那關於我媽的一切就是始終含在嘴裡沒有融化完的棉花糖。後者比前者更追尋普世,它是在已知的和睦里尋找人依然能擊敗痛苦的包容心,所以相比之下,後者投靠在理想主義之中,但這裡沒有對錯,只是需要區分一下現實立場。而頒獎結果,也正是天壇獎擺出來的一個立場。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但我又特別為《信誓》感到可惜,它是比利·奧古斯特的新作,整個入圍名單里唯一一位老將,前年奧古斯特已經拿到天壇最高獎,今年其實是上演帽子戲法的,因為從15部入圍片子里來看,這部《信誓》是最爐火純青的一部,沒有可與之相匹敵的作品。但電影節要鼓勵新人嘛,不能年年老將佔領高地,給了編劇獎和女配角獎,也是最大的功勛力了。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那麼《信誓》講的什麼呢?可有意思了,你可以這麼看,就是它講述了一段藝術文化公司老總職場PUA新人的故事,但是性別身份上和當下遇到的「難題」倒置了過來,是女老闆PUA男員工,在精神控制的過程中,我們又會再思索藝術的倫理邊界是什麼?它辱罵了婚姻,卻又對製造的受害者不以為然。《信誓》里充滿著毀約的氣質,奧古斯特面對這樣一個議題真的是信手拈來。

最後說說這個女配角獎,天壇頒給的竟然不是張力十足的「公司CEO老太太」的扮演者,而是那個懦弱的,連個豆瓣詞條都沒有的「職場PUA家庭受害者妻子」的演員,還是那句話,這個獎給誰都沒錯,但就是一個立場問題,嗯,這首先是奧古斯特的立場。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03.生命浮世繪

男性(政治)和女性(現代情感)都有很大的可看性,那中性一點的呢?

別誤會,這個中性不是說性別,而是指更廣義上的觀眾,就是雖然它都是劇情片,但是大多數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明確的情感對位。

首先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次天壇獎里最長的片名,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起初你會覺得,這應該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影二代資源類作品,是那種「只要我想拍我怎麼都能拍出來一部」的電影。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並且完全不是這樣。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雖然它沒有走入天壇獎最後的獲獎名單里,但是這個故事在個人經歷上的獨特性,導演敘事上恰到好處的剋制力,劇作本身的難度,都讓我最初的想像變low了。就是你能非常確定導演對自己表達上的忠誠,他既沒有好高騖遠,也沒有按部就班。從15部作品上來看,它其實也可以在編劇和導演梯隊里去討論。

如果說《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最好的煽情是它不煽情,那《生命的停車場》就是煽情本情了,它最大的軟肋就是它把自己對煽情的急迫感暴露了出來,每一場戲,每一段人物,都要以煽情為始末,其實很多時候規避了討論的多元方向。《生命的停車場》確實很垂暮浮世繪,每一個角色都在預備著自己的死亡與精神救贖的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但這樣一來,它失去的其實是電影節上的犀利。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要看犀利,當然也是可以看看不得安息的老婦人,它有一點點像《生命的停車場》里出走的另外一輛汽車,它在影像上有一定的活力,敘述口吻也有差異感,它也不煽情,收斂的台詞,同時討論了死亡與信仰的連帶關係,只是說,《生命的停車場》對於廣義觀眾都顯得過於平面,那《不得安息的老婦人》對於羅馬尼亞新浪潮來說也過於「效忠」。導演的靈感來源於鄉村故事集,可惜沒能在內容上做更強烈的升華,它彷彿卡在一種創作的綏靖主義上,沒有做出真正的觀點上的反抗。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當然還有更加單純的生命體驗電影,本屆天壇獎里片場最短的作品——僅僅70分鐘的韋素山丘的學校,不把字幕算在內,也就65分鐘。我見到有遲到半小時的觀眾入場,剛坐了半小時,影廳的燈就亮了。韋素山丘上的學校,其實是一間兒童自閉症患者學校,在現實中,很多孩子從那裡學會了說話,開啟了交流,它更像一家兒童心理醫院。電影用了大量紀錄片的特質,來跟蹤這個學校里孩子的變化,但是苦於整體的劇作單薄,電影里的大部分角色之間沒有勾連,人物也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然後在這個時候,康復的結果就出現了。它的簡易,讓它有一點公益作品的味道,這種味道,想必很難進入電影節的競賽的賽道。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04.時光鳴唱

什麼是懷舊,懷舊就是你對現在這個世界並不滿意,懷舊久了,你就會對逝去的東西產生隔空的情感。

這次天壇獎有一位重度懷舊患者,《最後一場膠片電影放映》。故事來自印度,印裔法籍導演賓·納倫回望自己的童年時代,也是回望影響他一生的膠片電影時光。

雖然電影里有海量的80年代印度生活細節描寫,但從整體架構而言,它對《天堂電影院》有著赤裸裸的致敬。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但我還是被電影的結局小震了一下,因為大家都在說,最後的膠片電影去了哪裡?這部戲給出了答案:滿滿一卡車的老舊膠片放映機被集體拉到郊外的工廠,大鎚拆卸完了之後放進熔爐里煉,然後反覆擠壓,擊打,變成扁平的鐵板,再切割,加工形態,最終變成一排排乖巧又廉價的勺子;還有,堆滿一車間無處下腳的廢舊膠片,整條整條地塞進高溫染色大鐵鍋里熬湯,經過器皿冷卻,做出來無數條彩色塑料管,然後再人工切割,簡單打磨,就做成了地攤上的便宜彩色手環。

這是我今年看過的最暴力、殘忍、恐懼的場景,超過上面提到的所有戰爭片。

相對樂觀主義一點的是《遙遙月岩行》,它也有豐富的借鑒,諸如《完美的世界》。不過要是從懷舊的情感上說,它是對一種舊有的溝通方式的懷舊,那是一個還處在有線電話的時代,一個身患絕症被包裹在家裡杜絕與世界交談的小女孩,被一個剛剛被世界拋棄從而鋌而走險的犯罪少年,兩個人在最沒有雜念的公路電影里的一場冒險。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遙遙月岩行》的懷舊感還在於,我們在那個時代有一種天然的對擁抱世界探索世界的衝動,而不是現在的,排斥與厭惡的整體情緒。那是一個階層還沒有被鎖死的時代。最終,小女孩的父親得到了啟示,與其等待迎接女兒離世的那一天,不如讓女兒認識這個尚且自由的世界。

《此時此愛》和《遙遙月岩行》也有近似的主題,導演回顧自己的童年往事,他更多是一種感恩之情,身為少數族裔家庭,在一個特有的移民階段,即時短暫,他也正兒八經的認識到,什麼叫自由。自由就是,我們可以遵循自己的感情活下去。

《此時此愛》也在天壇獎上獲得了收穫,尤其是音樂獎項,它是對這一「時光主題版塊」的最輕鬆的肯定。


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 - 天天要聞


15部天壇獎的整體觀感暫且聊到這,還是那句話,這裡的創作者對大家而言雖然陌生,但他們的洞察力和我們當前社會是最貼近的,在這場電影節盛會裡,我們奔赴經典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與審視當下擦肩而過,即便那部作品缺陷重重,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當下的表達力走到什麼程度。

北影節成立十一年,是天壇獎出爐的第九年,在官方的闡釋中,這個獎的核心價值是天人合一、美美與共」,一方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理想,一方面是推動文化的多樣性,觀點共存,表達共存。

今年的天壇獎,從入圍之初就已經達成了這個基調。這個基調就是,北影節,是天壇獎的北影節。今年這份獲獎名單,已經是將這個基調再次啟動,向極致衝擊,按照這個腳步,未來有一天,影迷們或許不再單單為了幾百部經典老片展映而奔波,天壇獎影片會成為北影節看片的第一陣營,到那個時候,北京國際電影節中的「國際」二字,就是最大發揮它作為定語真正意義的時刻。

電影分類資訊推薦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 天天要聞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教學生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術老師也要開始製作微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素養,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製作一個生動的美術微課視頻。軟體:萬彩動畫大師,能幫助你輕鬆製作出各種精彩的動畫視頻,做動畫就像做PPT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