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奈良》有一種痛就是存在本身(含劇透)

2021年03月22日00:03:06 電影 1439
  • 緣起

開始讓我懂得欣賞鏡頭語言的片子是《小偷家族》,以前只聽聞日本電影水準很高,也許是觀影的年紀太小,看得又都是青春片、動畫片,比如《情書》《NANA》《墊底辣妹》,宮崎駿系列等等。每次想看電影時等的都是爽片,不懂欣賞真的不能怪我,大熒幕要有機會提升觀眾的觀影水平在先,一屋子癩蛤蟆,即使混進去只青蛙也能出挑。

我B站關注影評、電影解說較多,偶然看到一位ID叫中隊長的影評人,他在電影節上觀看完《又見奈良》這部小成本中日合拍的影片後,在視頻里讚不絕口,把導演和是枝裕和比肩。當時剛看完小偷家族,還挺震撼的,什麼樣的國產電影能有這樣的鏡頭語言?

再後來終於等到上映,排片很少,有的影院甚至只放在5個座位的VIP廳,售價九十多,沒有人會選擇在上午時段花最多的錢,看一部小成本文藝片。心裡很是憤慨,又想到了酷愛商業片的自己,原來我就是那個低端商業片的擁護者。大家對40億票房的商業片又捧又踩,全網都在討論,遇到優質國產片,支持者寥寥,到底是商業片有罪,還是觀眾有罪?

  • 背景

這部電影的拍攝對象是40年代的日本遺孤,抗日戰爭時期三十三萬日本人到中國東北拓荒,戰爭結束後留下數千日本嬰兒潰逃,這些孩子都被中國家庭收養。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逐漸回到日本尋親。我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而這部電影開頭用卡通動畫的方式,用最簡單的方式讓我看懂這段歷史,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是贅述。

這部電影討論的不是戰爭背景下的國際關係,或是戰爭對後人的影響,一切都和戰爭有關,卻找不到一絲戰爭的痕迹,全片只有2處小小的衝突。

2005年,一位東北老太陳奶奶(名字不詳)76歲,獨自一人飛到日本奈良縣,尋找失聯5年的養女陳麗華。陳奶奶先找到朋友兒子的女兒初美,陳奶奶是初美爸爸的恩人(乳母),而初美爸爸也是一代日本遺孤,出生在東北,初美是中日混血。

《又見奈良》有一種痛就是存在本身(含劇透) - 天天要聞

  • 三代人的痛

初美(小澤)的身世沒有太多說明,只看出她一個人在日本生活很不易,晚上在居酒屋打工,白天在柿子廠做流水線工人,在家空閑時還要做手工,用牙籤和紙條粘小旗子,一百個可以換50日元(人民幣三塊多)。

全片唯一的2個衝突都圍繞初美。她和日本男友分手,因為男友父母不同意他和中國人結婚;為了幫陳奶奶尋親多次請假,柿子廠工頭威脅她再請假就開除她。但她和男友仍是同事,男友會關心她為何總是請假,最後一次請假時工頭也沒有阻攔。

初美26歲,代表年輕一代,我從她身上看到的是年輕人生活的痛:努力工作卻依然貧窮,戀愛結婚要考慮長輩的觀念,工作中聽命於上司,遇到事情先選擇扛著,而不是請求理解。沒有任何一個衝突爆發,卻在方方面面透露著無法擺脫的痛。

年輕一代的痛處在於,我們不像前幾代人那樣,經歷過戰爭,向活著妥協,我們不想妥協,就得經歷打破的陣痛。

另一個關鍵人物是退休警察(看完我都沒記住姓名),開頭看到的大叔,喝酒時說初美像他女兒,又問年齡,又問口音,怎麼看都來者不善。第二次相遇還是在居酒屋,初美和奶奶和他聊起了麗華,想找到一點線索。開頭不靠譜的人物塑造,在故事中漸漸反轉。他告訴初美見過麗華,根據照片和信的線索,開車帶著倆人踏上尋親路,找舊同事查到了麗華的經歷,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他的幫助,這趟路根本無從開始。

相對的,另外一條尋親線索,是初美爸爸給的遺孤組織成員聯繫方式,初美最初電話打不通,找上門之後對方又說沒有符合條件的人,最後提供的線索雖然把尋親推向了高潮,但也不是有效的信息。多麼棒的隱喻啊,我們一開始寄託希望,認為最靠譜的人反而糊弄了事,路上偶遇的陌生人卻盡心儘力,陪伴著走完這條路。

說回大叔的痛,故事依然沒有介紹大叔的背景,從家裡的陳設推測出大叔老婆去世了,女兒比初美大幾歲,離家工作,卻從來不聯繫父親,所以他才會在居酒屋對初美說出「你很像我女兒」。鄰居收信時他主動搭訕,問是不是孩子的來信?鄰居說是銀行賬單,隔著圍欄的對話和表情里,我都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思念,更何況陳奶奶在麗華回到日本之後,對養女的思念多麼濃厚呢。

陳奶奶對女兒的離開一定是很痛的,我想麗華也是如此。電影里沒有說明麗華在中國生活了四十多年,為什麼要去日本。從一個地方離開去另一個地方,一定是有苦衷的。這就是留白的偉大,電影不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你的思想和看法便有機會代入,電影就和你的思想融在一起了,有了你創造的一部分,此時你不在片外,而在片里了。

片中穿插了很多和日本遺孤有關的人。出生在中國,戰後逃難回到日本,落下病根的聾啞人;出生在日本,從小就被父母抱去中國生活,嫁給東北人又回到日本安家的媳婦;父母都說東北話,在家看中國台卻只會說日語的小女孩......全片展現最多的是日本遺孤的生活狀況,沒有歸屬感,在兩邊都得不到認可,在親人、同事、族人面前處處碰壁,全天下竟然沒有一個讓他們有尊嚴的容身之處。

提供麗華死訊的老頭,出場也耐人尋味。老頭約了人在家見面,卻在對面的酒館喝酒,酒館裡全都是頭髮花白的老人。談完最後警察問他,你為什麼喝這麼多,他說一年只有一次,後來醉倒了被擔架抬走。這反映了日本老年生活的痛,屋子裡的貓咪都三代同堂,老人的身邊卻無人作陪,只有趁酒會和大家一起喝得酩酊大醉,如此危及生命的取樂方式也是一種痛。

《又見奈良》有一種痛就是存在本身(含劇透) - 天天要聞

  • 又見奈良

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相似之處,在於表達非常委婉,一件事通常拐彎抹角地說,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不能接受說話做事太直接的人?片中有3處尋人的地方,一個是退休警察找人事處的老朋友,按門鈴不在家,在酒屋喝酒;第二個是到有廟的山裡找聾啞人,沒找見人,陳奶奶和警察大叔坐在長椅上粘起了旗子,黃昏才見到聾啞人;第三個是片尾到村裡找疑似麗華的一家人,敲門沒人開,聽到遠處喧囂的鼓聲,循聲找去。

我想這就是導演給我們的隱喻:人不會心甘情願接受一個結果,總是要經歷一些波折,才能接受事實。這就是存在本身,生而為人不可避免的痛。

看到結尾長鏡頭的一瞬間,我首先是不解,然後投入了對全片的思考。就是在這個長鏡頭中,我看懂了陳奶奶來日本之前就已經歷絕望過後的平靜。通過沒有膠捲,不開鏡頭蓋的相機看出來,陳奶奶一開始就知道麗華早已離世,不然不會始終收不到回信。來到奈良,不是為了見活人,而是重新走一遍女兒走過的路,看一遍女兒看過的風景,見一見曾和女兒一起生活的人,甚至只是為了尋找一個死訊,一個事實。

《又見奈良》有一種痛就是存在本身(含劇透) - 天天要聞

  • 後記

看完片子出場後,我喉嚨很痛,是那種嚎啕大哭的痛,但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走在陽光底下,半個小時這種痛才悄悄散去。第一次感受到電影是個藝術,雖然記錄的都是生活場景,但在創造之前並不知道會給觀眾什麼感受,而是一個個鏡頭、台詞、動作、表演結合起來,創造性的產物。

此時我正好處在家鄉和北京的思想交匯之處,在恰當的時候遇到一部恰當的電影,就像浪花拍打到海岸上,轟隆作響。同樣給我對存在意義思考的影片是《心靈奇旅》,在看完電影之後的幾天里,慢慢重新體會看待生活的方式,但是《又見奈良》在觀影之時,我就深深陷入其中,與存在相遇了。

《又見奈良》有一種痛就是存在本身(含劇透) - 天天要聞



電影分類資訊推薦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 天天要聞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教學生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術老師也要開始製作微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素養,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製作一個生動的美術微課視頻。軟體:萬彩動畫大師,能幫助你輕鬆製作出各種精彩的動畫視頻,做動畫就像做PPT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