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射座椅的「黑科技」,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2020年11月21日20:48:07 軍事 1935

大連某航修廠工程師李明談彈射座椅的功效與設計原理——

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孫暢 宋茹 孟金玲

前不久,美軍F/A-18E「超級大黃蜂」在進行訓練飛行時發生意外,戰機墜毀後碰撞地面引起爆炸,現場濃煙滾滾。幸運的是,飛行員藉助彈射座椅安全逃生。

彈射座椅的「黑科技」,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 天天要聞

戰機彈射座椅彈射瞬間。資料照片

作為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彈射座椅是一種可在緊急情況下,利用火箭動力將飛行員彈離飛行器並使其安全著陸的航空救生設備。

二戰時,世界誕生了第一台彈射座椅。此後,彈射座椅迅速推開。到今天,隨著科技進步,彈射座椅已歷經迭代發展,可滿足戰機在不利姿態和高速飛行狀態下的逃生需求,在最後的緊要關口為飛行員生命撐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火箭式秒速彈射,飛行員的自救「神器」

在激烈的空中對抗中,戰鬥局勢瞬息萬變,戰機飛行狀態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一旦戰機受損失控,飛行員就要以最快速度逃離飛機。

一戰中,飛機設計師為飛行員配備了降落傘,當需要棄機逃生時,飛行員要自行打開座艙蓋,爬出座艙,跳離機身並打開降落傘,逃生概率比較低。

隨著軍用飛機升級換代,高速度、多姿態的飛行條件給飛行員逃生帶來了更加嚴峻的考驗,傳統逃生方式受時間限制已經無法實現。直到二戰時期,彈射救生方式應運而生。

設計師在縮短逃生時間上花費了大量精力。現代戰機的彈射逃生動作幾乎是一瞬間完成。有數據統計顯示,從飛行員啟動彈射座椅開始,到降落傘完全打開,僅需2.48秒。

那麼,在如此短暫的彈射瞬間,彈射座椅怎樣才能保證飛行員順利自救呢?

慢鏡頭回放,我們發現,彈射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當需要彈射逃生時,飛行員只需拉動彈射手柄,點火機構和火箭發射器在0.4秒時間就能依次完成啟動,相當於眨一次眼的時間。

在拉動彈射手柄的一瞬間,座椅上的束縛裝置會將飛行員的身體緊緊地「綁」在座椅上,做好彈射啟動的準備,避免彈射時與座艙內的設備碰撞。

與此同時,戰機會採用將艙蓋整體拋離或者爆破粉碎的方式,破除座艙蓋對彈射時的阻礙,為飛行員打開逃生通道,防止飛行員與艙蓋相撞。

當這一系列彈射準備動作完成後,座椅才會通過彈道和火箭兩級動力進入彈射階段。

彈道彈射作為一級動力會將座椅迅速彈離飛機,而火箭彈射會將座椅帶到更安全的高度,確保飛行員與飛機保持安全距離,並保證降落傘能夠順利打開。

實現這一系列動作都依託彈射座椅的「大腦」——程序控制系統。該系統實時發出修正飛行軌跡的指令,確保人椅彈離到安全跳傘高度,再釋放穩定減速傘,選擇最佳的人椅分離時機,安全打開降落傘。

彈射逃生到此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

彈射座椅既要讓飛行員秒速出艙,還要保護飛行員安全著陸,並在等待救援過程中抵禦各種危險。

在著陸階段,飛行員的救生包會自動打開,救生船自動充氣,自帶的信標機隨之發出求救信號。

安全著陸後,飛行員可以利用救生包內的救生手冊、信號彈、口糧、海水脫鹽劑等幾十種野外救生物品進行自救。

不僅如此,根據任務特點,有的彈射座椅還配備了沙漠、寒區、熱帶叢林等不同地域環境的救生物品。這些救生物品幫助飛行員應對各種惡劣環境,上演真正的「絕地求生」。

最複雜的設計工藝,最安全的逃逸系統

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從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開始,飛行夢想與未知風險就如影隨形。當飛機失控後,飛行員如何安全返回地面?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早在18世紀中期,人類便嘗試撐起大傘從高塔上空跳下。1797年,法國物理學家迦納林背著由柔軟織物編織而成的大傘從1000米高處跳下並安全著陸。

這一時期的空中逃生裝置設計比較簡單,多用於商業表演,但這是降落傘的原型。一戰時,聰明的設計師利用降落傘挽救了大量飛行員的生命。

然而,到了二戰時,德國設計師發現了這樣的問題:隨著戰機飛行速度越來越快,僅憑一具降落傘已經不能保證飛行員安全。

他們得出結論,當戰機飛行速度大於600千米/小時,飛行員從座艙內部打開艙蓋異常困難。即使能夠打開艙蓋,飛行員背著沉重的降落傘從狹小駕駛艙中跳出的瞬間,遇上高速氣流無異於「迎面撞車」,若不幸被氣流吹至飛機尾翼,可能會受重傷甚至死亡。

設計師意識到,開發一種能夠讓飛行員在飛機高速飛行時儘快逃生的裝置迫在眉睫。

彈射座椅發明的前前後後,是人類與死神不斷抗爭的一段歷程。實際上,彈射座椅的設計構想源於一次意外經歷——

二戰時,由於一次不當操作,德軍掩體內炸藥爆炸,幾名士兵被炸出七八米高,這次意外給設計師帶來設計靈感:能不能研製一款爆炸裝置,當遇到險情時,把飛行員「炸」出艙。

他們曾嘗試使用高彈性橡皮筋作為動力,但以失敗告終。直到1940年,在噴氣式原型機He-280上裝配了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彈射座椅,這是人類首次在2370米高空墜落得以倖存,實現了彈射座椅的「首秀」。但這款座椅有著彈射力度小、壓縮空氣儲氣瓶重量大、氣體易泄漏等方面缺陷,並沒有實現量產。

第一代彈射座椅問世於二戰後,它以彈道式彈射為原理,藉助火藥威力,把人和座椅作為「炮彈」射出飛機座艙。但第一代彈射座椅彈射動力有限,無法滿足低空彈射要求,不久便被淘汰。

為了解決低空彈射問題,國外某研究部門提出了「兩級彈射機制」方法,即當彈射機構將座椅彈到一定高度時,火箭包啟動,把飛行員推向更高的開傘高度。於是,第二代彈射座椅問世,這一代彈射座椅引入了「零-零」彈射概念,在零高度、零速度的條件也能彈射,安全性顯著提升。

然而,只有「零-零」彈射還是不夠的。彈射座椅出艙後,相當於一個小型、不規則的飛行器,一旦戰機飛行姿態不利,彈射方向便難以預測,甚至出現射向地面的情況,降低了飛行員的生存率。

聰明的設計師在第三代彈射座椅的研製中,採用了座椅穩定系統、方向感知系統等設計,滿足多種飛行姿態下的逃生需要,安全性顯著提高,大名鼎鼎的俄羅斯K36彈射座椅便是這一代彈射座椅的代表。目前,該彈射座椅在蘇-30、蘇-27等戰機上普遍應用。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火箭推進器技術更加成熟。作為彈射座椅的主要動力,火箭推進器產生的15倍重力加速度,能夠帶著重量高達上百公斤的部件實現彈射,這也是戰機設計中最複雜的裝置之一。

集「黑科技」於一身,軍用飛機的「私人定製」

彈射過程看起來只是短短一瞬間,但飛行員每次驚險逃生的背後,都凝聚著設計師的智慧。

彈射座椅本身是一個涉及彈射操縱、穩定減速、遠距離點火等多個系統的複雜工程。要想彈射成功,程序控制、人椅穩定、人椅分離等多個程序和相關的部件必須緊密配合、協同工作。

彈射逃生是一次驚險旅程。在彈射瞬間,飛行員要承受約15倍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15個自己體重的力量作用在身體上,巨大的衝擊力會讓飛行員瞬間進入眩暈甚至無意識狀態。此外,彈射過程中還要經受低溫、高速、強氣流等重重考驗。

受到各種「苛刻」條件限制,彈射座椅的研發難度非常大。不僅要確保在各種極端惡劣飛行條件下能夠正常工作,還要兼顧飛行員各種生理參數和裝機重量的多重要求。

在幾十年研發過程中,彈射座椅逐漸集合了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等數十個學科,科技含量極高。想要製造出一部性能優越的彈射座椅更是難上加難。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具備獨立研製能力。

系統多、協調性強、機電一體化程度高是現代彈射座椅的主要特點。在多達數十項技術指標中,彈射性能是最關鍵的指標之一。然而,想要通過地面試驗模擬空中高速飛行下的彈射狀態,難度可想而知。

設計師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研發出一種模擬試驗方法——火箭橇滑軌試驗。

這項試驗需要大型場地,滑軌軌道長度要達到幾千米,通過精細的焊接製造,軌道精度精確到0.2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精度。

有了高科技試驗設備,彈射座椅能夠在高精度軌道上模擬零高度、全速度的彈射效果。最後,通過高速視頻攝像機捕捉數據,依靠數學建模等一系列計算分析後,才能判定彈射性能是否合格。

目前,為了保證飛行員安全,集高科技、高性能於一身的彈射座椅已經成為軍用飛機的「私人定製」。世界上幾乎所有戰機都配備了彈射座椅。

不僅如此,隨著飛行員空中逃生概率的提升,許多國家空軍對彈射逃生的認識產生了「附加值」,讓戰鬥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空難中幸免於難,對空軍戰鬥力提升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據統計,世界上大多數王牌飛行員都有過彈射逃生的經歷,每次「劫後餘生」都幫助他們成長為「更好的飛行員」。

彈射座椅的「黑科技」,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 天天要聞

◆ ◆ ◆  ◆ ◆ 

© 空軍新聞 圖文消息版權已交由版權機構代理

嚴禁門戶網站、自媒體平台等

未經授權複製、抄襲或篡改抓取,違者必究!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彈射座椅的「黑科技」,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 天天要聞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本期編審:牛銳利

責任編輯:歐冠豪  袁鵬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銀行員工悄悄提醒:2025年大家最好準備5萬現金放在家 - 天天要聞

銀行員工悄悄提醒:2025年大家最好準備5萬現金放在家

近10多年裡,移動支付在國內已經全面普及,除了部分老年人還在使用現金支付之外,大部分人都在使用移動支付進行結算支付。為此,就有人預測:在未來20年里,移動支付將完全取代現金支付,而現金支付方式或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奇精機械走勢驚奇 - 天天要聞

奇精機械走勢驚奇

近期,奇精機械股價上演了過山車走勢,先是連續7個漲停,隨後高位回落,最近兩個交易日又收出兩個跌停,從高位回落幅度超過三成。最近幾年,奇精機械主營業務表現平淡,公司四年前更換了大股東,但凈利潤未見明顯改善。
老年人別再忙著存錢了,拿出50%的存款換成這4樣東西,比存錢靠譜 - 天天要聞

老年人別再忙著存錢了,拿出50%的存款換成這4樣東西,比存錢靠譜

在當代社會,退休後的老年人面臨著怎樣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富和保障生活質量的問題。傳統的觀念中,許多人選擇了存錢以備不時之需,但這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實際上,老年人應該從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有業內人士提醒老年人,別再忙著存錢了,因為只存錢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