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大量裝備蘇聯武器,尤其是空軍,不光是戰機,連航空煤油、航空潤滑油、易損配件都是從蘇聯進口。1960年,中蘇斷交後,雙方貿易隨之中斷,致使我國空軍很多戰機無法正常起飛。
1962年,為了解決航空潤滑油自主研發和自給能力,我國決定自己研製生產自己的航空潤滑油。石油工業部成立五個研究室,共同研究軍品特種潤滑油。這五個研究室分別是:11室,主要負責軍用燃料的研究工作。12室,負責合成潤滑油。13室,負責合成潤滑脂研究。14室,負責油品分析測試研究工作。15室,負責氟類潤滑油脂研究。石油工業部所屬的這五大研究室成為我國特種潤滑油、燃料的開拓者。
1964年,國際局勢異常嚴峻,各種勢力暗潮湧動,我們面臨著前有「鷹」,後有「熊」的不利局面。毛主席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1964年10月26日,國家印發(中發(64)682號)文件,批複在重慶巴縣建設一坪化工廠,通訊地址:重慶4303信箱。一坪化工廠主要負責石油工業部12室、13室的研究成果的放大試生產。
經過多地的勘測,最終一坪化工廠的廠址選在今重慶市巴南區(原巴縣)一品街道橋口壩村,箭灘河在廠區周圍形成「幾」字,廠區三面環水。為了儘早生產出產品,還處於建設階段的一坪,技術人員就開始了產品的研發工作。最初產品以蘇聯航空潤滑油為參考進行仿製。一坪化工廠研製成功的第一款航空潤滑油被命名為4105,4105廣泛用於殲-5、殲-6等當時我國主力戰機。
六十年代,我國開始研製新一代的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殲-7),殲-7對潤滑油的要求更加嚴格。一坪化工廠開始集中力量,成立科研小組,研發新一代產品。面對蘇聯、美國等國的對華經濟封鎖,我們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突破一項項技術難題。期間,我軍曾在海南擊落一架美軍軍機,經過對美軍飛機殘骸航空發動機的科學研究,獲得大量寶貴數據,其中就包括航空潤滑油的參數和成分。一坪化工廠在獲得這些技術參數後,成功研製出我國新一代航空潤滑油,命名為4109,4109潤滑油徹底擺脫蘇聯產品的影子。
1969年3月,中蘇在珍寶島爆發邊境衝突,形勢進一步緊張。1970年,石油工業部軍管會決定將12室、13室、14室、15室一分為二,將80名技術人員、70名職工分遷到一坪化工廠。此時,一坪化工廠的科研團隊人才濟濟、堪稱豪華,為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七十年代初,一坪化工廠成為我國特種合成潤滑材料的一枝獨秀,1974年,創辦了全球第一份合成潤滑材料專業期刊《合成潤滑材料》雜誌,《合成潤滑材料》就是行業的標準,裡面的學術內容都是一坪化工廠的工程師起草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一坪化工廠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合成油脂技術在交通運輸、紡織印染、鋼鐵冶金、石油化工四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醯胺稠化劑及其製備工藝等兩項技術成果獲得國家二等發明獎,是當年國內潤滑油行業所獲最高獎項。4109合成航空潤滑油、7008通用航空潤滑脂、4604合成制動液3個產品獲得國家質量銀質獎。4123空間精密軸承潤滑油,4124-1、4124-3不流散儀錶油,7026低溫潤滑脂等9個產品獲軍工配套優秀新產品金龍獎。
八十年代,一坪化工廠飛速發展。工廠配套設施完善,廠區綠化成蔭,如同一個大花園。一坪化工廠職工的業餘生活非常豐富,每周廠里都會至少放映一場電影,看電影是那個年代最好的休閑方式,當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反響很大,廠里連播好幾場。另外一坪廠還成立合唱隊、樂隊、男子(女子)籃球隊,樂隊的器材很齊全,有大提琴、小提琴、薩克斯、長短號、打鼓等,他們是那個年代的「超級巨星」。一坪廠女籃在重慶很出名,多次在全市的比賽中奪魁。一坪廠的待遇非常好,能夠成為這個廠的職工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1993年,為了擴大產能,一坪化工廠在沙坪區梨樹灣建成年產五萬噸的中高檔礦物潤滑油生產廠,1996年加入中石化。60年的風雨兼程,一坪人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軌跡,三線精神同樣融入到老一輩一坪化工廠人的血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