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戰士在用56式半自動步槍苦練拼刺。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為卡爾加里小虎原創作品,僅在頭條號發表,現已開通全網自動維權,謝絕任何形式的搬運抄襲,轉發請註明出處!
馬式曾,我國著名輕武器專家。高級工程師,哈軍工炮兵工程系自動武器專業畢業,總參輕武器論證研究所原副所長。
曾任中國科普作協科普演講專委會委員,出版專著和教材有《750年槍械技術精要》《槍史構築》《世界精品手槍》《槍械教材》等。
左為馬式曾,這是去給小學生科普武器知識。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7年,馬式曾副所長在《兵器知識》雜誌發表了系列文章《中國步槍的仿製與研製》,其中就專門寫到63式自動步槍。
試用反映良好,優先裝備中央警衛團、警衛一師二師和空降軍。
後來落到民兵手上的63式自動步槍。圖片來源於網路。
由於馬式曾擔任過總參輕武器論證研究所副所長,所以接觸到很多第一手資料:
1967年6月21日,裝備部向副總參謀長報告:「自動步槍1963年設計定型,經7個軍區試用,反映精度好,槍刺較長,利於白刃格鬥,槍型也很適合各種姿勢射擊和各種持槍方式,建議換掉1956式半自動步槍和1956式衝鋒槍。」
1968年7月16日,總參謀部向軍委辦事組請示:新自動步槍1963年設計定型,生產千餘支,發7個軍區試用,反映很好。
1968年7月28日,軍委辦公廳通知,總參決定將1963式自動步槍先裝備到中央警衛團,警衛一、二師和空降軍。
馬式曾副所長認為,早期出廠的1963式步槍質量是好的,因為當時是因襲蘇聯嚴格的槍械定型規則,經過國家靶場各種考核試驗才過關的。
短短三年後,到了1972年部隊就不願使用63式,要求更換。
我軍裝備的56式和56-1式衝鋒槍。圖片來源於網路。
馬式曾副所長寫道:
1972年6月21日,總後勤部裝備部報告:「1971年6月前共生產46.9萬支,其中援外10萬支,裝備部隊32萬支。因精度差,互換性差,射擊噴火等嚴重質量問題,部隊不願使用,要求更換。」
無奈之下,1972年下令停發,到年底庫存27萬支。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63式,大都收到倉庫里了。
而到了1977年9月7日,五機部在北京召開專業會議,確定原本生產63式自動步槍的296廠,轉產56式半自動步槍。
1978年,部隊編製上恢復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63式正式被撤裝。
決定停產63式,轉產56半時,將帥們都是什麼態度?
63式半自動步槍。圖片來源於網路。
馬式曾副所長還寫道:
1972年1月31日,瀋陽軍區彙報工作時葉劍英元帥說(大意)「全自動(步槍)耗彈多,一群野鴨子用連發一隻也打不上。單發容易命中,63式步槍改半自動」。
1977年7月決定296廠轉產半自動時,葉劍英、粟裕、陳錫聯、汪東興都同意。聶榮臻主張自動步槍。
粟裕說「1969年當面同邱會作、黃永勝爭論過,消耗子彈多,彈匣妨礙拼刺」。
回頭來看,即使停產63式自動步槍,也不該轉產56式半自動步槍,而應該全部生產56式衝鋒槍,戰士全部裝備衝鋒槍。
因為在轉產決定的一年半後,也就是1979年2月17-1979年3月16日進行的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我軍戰士手上大都拿著56半,只有班長副班長配發56沖。
結果在越南北部山區的叢林中,我軍的步兵火力遠弱於越軍裝備的AK47和56沖,近戰中屢屢落於下風。
戰後,我軍痛定思痛,全部撤裝56半,全員裝備56沖。
老卡:說實話,63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設計思路並不差,但後期質量太差,結果最後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