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每個師為二旅四團制,所以數字番號團總計是12個。
除此之外,第115師有獨立團、第120師和第129師有教導團,八路軍總部還有特務團,所以最早的團數總計為16個。
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八路軍經過整軍之後,幾大戰略區部隊加上陝甘寧留守部隊,總計是編成了160到170個團。
而且這些團的番號是按照各大戰略區為單位進行統一整理的,大部分正規團都有了數字番號。
當然,具體各區的旅、團情況又不一樣,比如第129師系統的部隊除了兩個老旅外,都是建新編旅;晉察冀軍區則是在各軍分區之下建團;第115師則建教導旅,然後再依次整編各團。
以第115師為例,最早整編出了6個教導旅,總計18個團;後來又將第129師部分部隊整編成教導第7旅。
這些教導旅中的各團情況不一,以教導第3旅為例,轄第7團、第8團、第9團。
上述三個團各有來源:
第7團是一個紅軍團,前身為「模範紅五團」,該團在全面抗戰初改編為第685團第2營,平型關大戰後該營獨立活動,對內稱「五支隊」,對外稱「永興支隊」。
這支部隊轉戰的地域十分廣泛,從山西到冀西再到晉東南、冀南,後來又到冀魯邊,後又轉至魯西,與山東縱隊第6支隊合編為運河支隊,所部為第5團。
在第115師的整軍中,第343旅旅部和運河支隊合編為教導第3旅,其中原第5團改為第7團。
這種由原老紅軍部隊發展而來的團隊,是我軍當時的頭等主力團。
在運河支隊編成時,原山東縱隊第6支隊改為第4團,這個團在後來的改編中,改為教導第3旅第9團。
由於是地方游擊隊改編升格,所以其戰鬥力不如第7團,但升格為主力後戰鬥力在持續提升。
而第8團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它的來源是八路軍晉西支隊。
第115師第343旅在全面抗戰後不久,抽調骨幹和建制連隊成立了補充團,在該旅所屬的兩個主力團先後執行東進、南下任務後,補充團留在了晉西南。
組建晉西支隊後,原補充團改為第1團,又將幾支游擊部隊合編並加強紅軍幹部組建了第2團。
這個第2團,就被划到了教導第3旅中,改為第8團;由於組建時間較早,而且有老紅軍骨幹的加強,所以這個團的戰鬥力也不錯。
按照八路軍整編主力團時的原則,基本上是以2000人到2500人為一個標準團,也就是說一個旅的編製數大約在6000人到7500人,然後再加上數額不等的旅直屬隊。
實際上這種三團制的旅跟國民黨軍當時的三團制步兵師也差不多,只是在技術兵種單位的配置不如後者。
第115師完成教導旅的整編後,就到了1941年初了,當時抗戰進入到最艱難階段,八路軍的軍區和部隊隸屬關係也不斷發生變化。
1941年中,魯西軍區跟冀魯豫軍區合併,湖西分區則劃歸山東軍區,全區主力部隊歸八路軍第二縱隊領導。
當時統計了教導第3旅的實力數:全旅總計有5647人,長短槍2696支,輕重機槍94挺。
從該旅當時的人員數量來看,顯然每個團的平均兵力是到不了2000人的,大概只有作為主力的第7團兵力超過了2000人,其餘兩個團可能就是1500人上下,其餘為旅機關和直屬隊。
這主要是因為1941年上半年的歷次大戰,所造成的減員。
而在長短槍方面,2696支的數量其實在當時不算少,畢竟當時國民黨軍的三團制步兵師標配的步槍也不過2500支。
教導第3旅作為主力,在當時長短槍的配備數量上,接近於國民黨軍的三團制步兵師。
當然,在槍械的型號、質量、完好度,以及迫擊炮等技術兵器方面,我們肯定要差些。
在輕重機槍的裝備量上,其實也是如此。
按照國民黨軍三團制步兵師的配備情況,重機槍要有54挺,輕機槍要有162挺,全師輕重機槍超過200挺。
教導第3旅的實有機槍數為94挺,只有前者編製數的不到一半。
但是在八路軍部隊中,一個旅能有近100挺機槍,其實已經不錯了,畢竟平均下來每個團還有輕重機槍30餘挺。
其大致可以做到主力第7團的每個步兵連有3挺輕機槍,其餘兩個團的每個步兵連有2挺輕機槍,另外各團機炮連還有數挺重機槍可用。
在八路軍中,這已經算不錯的配置了。
在對日軍的作戰中,主力第7團具備在一個方向集中10餘挺機槍作戰的實力,也曾有全殲鬼子一個加強中隊的戰績(潘溪渡戰鬥)。
在隨後冀魯豫八路軍精兵簡政後,輕重機槍的集中度會更高,基本上保留下來的步兵連里每個排會有輕機槍,團依舊直接掌握重機槍,在小部隊作戰中,這些少有的技術兵器還將發揮出大的作用,直至贏得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