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3月19日,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在印度新德里參加「瑞辛納對話」安全論壇時公然叫囂「中國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並聲稱正推動印度、韓國加入「美澳日菲小分隊」(SQUAD),進一步將該非正式軍事集團擴展為地區性軍事聯盟,構建包圍中國的新圍堵體系。這一言論瞬間激起地區政治輿論的警覺,也暴露出菲律賓在地緣焦慮下的一系列戰略誤判。
布勞納的發言,不僅在外交上極度不負責任,更是軍事冒險主義的危險釋放。他將印太地區的複雜安全關係簡化為「敵我對立」,試圖通過強化與美日澳的軍事勾連,藉助拉攏印度、韓國的加入,為菲律賓在南海爭端中謀求「外部武力護身符」。這種思維本質上不是維護和平,而是製造對抗、激化緊張,是小國抱大腿、大國藉機會的典型地緣投機。
菲律賓對華的敵意與焦慮源於南海問題,但其一再選擇美化對抗、妖魔化中國,而非以外交協商化解爭議,是其政策短視的根源。如今又試圖引入印度和韓國,把局部摩擦推向地區安全集團對抗的新高度,是對本國國家利益的綁架式外交,也是對東盟整體戰略自主的嚴重背離。
從印度的角度看,雖然其與中國存在邊境糾紛,但印度始終維持著不結盟外交傳統。尤其在俄烏衝突、中美博弈中,印度展現出明顯的戰略獨立性,不願被任何陣營完全綁定。布勞納稱「我們有共同敵人」完全是自說自話,印度外交高層迄今並未正面回應是否願意加入SQUAD,正是對這一提議的冷處理。印度更傾向以「東向行動」政策為主導,深耕東南亞關係、擴大經貿和軍售,而非參與激化中美矛盾的軍事框架。
至於韓國,更是現實主義外交的典型代表。韓國在外交上雖親美,卻遠未到願為他國南海訴求而與中國翻臉的程度。布勞納在論壇上的「熱情邀請」,對首爾而言不過是一種外交尷尬:不表態則顯得冷淡,答應則等於自廢平衡。韓國至今未對SQUAD擴容表態,本身就說明其對參與此類帶有明顯對華敵意機制持高度謹慎態度。
更關鍵的是,布勞納所主張的所謂「四國小分隊」,實際上就是美方主導下的「迷你版北約」雛形。美軍近年來頻繁炒作「自由航行」,組織在所謂「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聯合演訓,意在逐步將菲律賓打造為美軍在南海的前沿支點。而菲律賓政軍高層在對華政策上的高度迎合,只會讓國家陷入安全依賴、主權掏空的窘境。
表面上,菲律賓是在「強軍備戰」,實則是在「借力自危」。靠引入域外力量對抗中國,不僅難以真正提升安全感,反而會將自己變成大國衝突的前線戰場。菲律賓所謂的「擴編SQUAD」,說穿了,不過是為美國印太戰略提供更強合法性,為其遏華布局添磚加瓦,而菲律賓自身不過是被操盤的「戰略棋子」。
菲律賓的做法暴露出其在當前印太局勢下的戰略焦慮,但這種焦慮不是靠「結盟秀肌肉」來緩解的,而應回歸外交與對話本身。更何況,菲律賓試圖將南海爭端國際化、多邊化,其後果只會是地區局勢進一步失控,最終自身承受最大的安全與經濟代價。
現實早已證明,在印太構建對抗性聯盟並非多數國家所願。中國作為地區最大經濟體和地緣核心力量,其外交影響與發展牽動整個區域格局。無論是印度、韓國,還是東盟其他國家,都深知不能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布勞納所謂「共同敵人」的言論,不過是將地區多元利益結構粗暴切割,最終只會讓菲律賓在一場本不屬於它的戰略博弈中,成為犧牲品。
印太不是戰場,更不應是冷戰復辟的舞台。菲律賓若一意孤行,把所有國家關係都建構在「遏華」之上,等待它的將不是安全加倍,而是風險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