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一個國家或者文明的起源必然來自於大江大河的兩岸。水是能夠承接無數生命光輝榮辱及興衰歷史的載體,同時也能輕而易舉顛覆一方天地。若將其善加利用,必將福澤萬民;可若是放任其波瀾起伏,則終究會橫生禍端。
中華文明數千年的變遷史中,不斷完善和堅持的一項工程之中,就是與水的較量。不論是遠古時期大禹治水的神話,還是早年間都江堰的傳奇,中華民族從未停止對於水利工程的修建。直至現代,更有一項浩大的水利工程在如今不僅能防洪抗險,更能憑此造福一方居民。
這項工程的成果就是如今橫在長江之間的三峽大壩。它不僅是中國最大,同時也幾乎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水利工程。對於中國而言,它有著難以替代的重要地位,也留給了外界許多的疑問與好奇:三峽大壩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秘密?為何中國有底氣說不怕核武器攻擊?
三峽大壩的修建
國家企圖安定,就要在第一時間保證基礎建設能夠跟得上人民的需求,從古至今皆如是。包括三峽大壩在內的許多國家工程,幾乎都跨越了漫長的時代變遷。
三峽大壩的修建,事實上並非只是某一時間決定的,而是經歷了嚴格的考量和浩大的修建工作,才最終展現在眾人面前。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孫中山革命成功後對於中國基建工程的考察,彼時,興修水利被列為重點對象,由此孫中山先生也親赴三峽考察。
無獨有偶,同一時期也有西方工程師前來勘測,最終他們都一致得出結論,此地修建大壩將提供一個國家穩定充足的電力支持。
能夠支撐國家發動力量來進行的工程,無一不是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早年間的考察經歷,證明了三峽大壩的重要性。而真正決定修建大壩的原因,還是跟長江三峽多年持續的水患有關。
新中國成立之後,難以避免的出現了兩年的洪災,長江地區百姓多年間深受困擾。自此國家經過多天商議,確定了大壩修建方案。數年的持續修建後,三峽大壩工程最終塵埃落定。
修建完成後其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築結構,多年來歷經多次自然災害卻能屹立不倒,成為了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
堅不可摧的壩體
世人或多或少對三峽大壩都會有一定的了解,可相應的疑惑隨著產生,那就是戰爭中水利工程一度是防控和打擊的重點目標。二戰之中就有過大壩被炸毀引發巨大災難的記錄,因此當前很多外界媒體都表示,三峽大壩背後究竟藏著什麼秘密?讓中國敢稱不怕核武器攻擊三峽。
看似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實際上都能從其本身窺見真相,答案似乎可以從大壩本身尋找到答案,體量巨大的三峽大壩,其修建之初就採用了重重保障。
事實上,目前能夠被世界所看到的大壩本體幾乎都是由無數的巨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塑造而成。其耗費的建材相當於有2700萬噸級別的混凝土和不計其數的鋼材。毫不誇張地說,單依靠重力,大壩本體就能實現絕對的穩定性,相當於是固若金湯的堡壘。
若單就防爆能力本身難以被世人所信服,那中國為此付出的爆炸實驗理應可見一斑。早年修建時,中國就曾經有過7次核武器轟炸模擬大壩的實驗。
根據實際實驗數據來看,想要擊潰大壩,至少需要300噸以上的炸藥攻擊。當前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做到對此進行精準打擊。換言之,大壩被擊中後因為結構關係,也不會對下游產生水患威脅。
嚴密的防空體系
壩體的防控能力已然出色至此,似乎全然不必擔憂遭受攻擊而產生隱患。實際上,我國對三峽大壩的防控能力預估遠不止於此。
首先,三峽大壩所處的位置是在我國長江腹地。作為戰爭的目標針對點,敵方很難對此部署轟炸或者破壞攻擊。而三峽大壩的地理位置優勢顯然屬於天然存在的防空能力的一種,然而我國顯然在此基礎上設置了重重保障,最終使當地形成了嚴密的防空體系。
以三峽大壩為核心的區域內,有著為數眾多的防空作戰人員及其相應的武器裝備層層保護。無論是陸軍還是空軍、航空兵等各司其職,將三峽大壩牢牢包圍在內。
目前已知的炸彈攻擊只能來源於空襲,因此我國先進的反導彈系統就對症下藥,將完備的反導防禦系統進行全盤布防。首當其衝的解放軍新型反導系統共有三道防空網路,其中包含各種防禦雷達和作戰系統。
若敵方接觸到三峽大壩的主要區域,先進的武器系統則會將其盡數擊落和攔截,遠程與近程的防空導彈構成了第一層的防禦網路。
其次,大氣層內部的立體攔截系統包括有對空導彈和各類型作戰飛機同步執行保障工作。內外多重保障之下,似乎早已將外媒口中借攻擊三峽大壩來擊潰中國的虛假言論粉碎殆盡。任何不切實際的想法在三峽大壩無懈可擊的防禦能力面前都難以立足。
三峽大壩就像是當下時代的一個縮影,折射出了關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問題。國家企圖發展壯大,首先必須要保障人民的安全和需求。唯有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所有人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安定和幸福,必須無時無刻保持對國家的信任,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