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網》喬丹
在智慧城市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華是科技(301218.SZ)交出了一份並不樂觀的2024年度業績預告,營收及凈利潤大幅雙降。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總經理葉建標被實施留置及立案調查。疊加毛利率持續走低、應收賬款高企等經營風險,這家曾獲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稱號的企業,正經歷複雜挑戰。
關鍵實控人被留置
2025年2月21日,華是科技公告披露,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總經理葉建標收到桐廬縣監察委員會的《留置通知書》和《立案通知書》,被實施留置及立案調查。在此期間,其董事及總經理職務暫時無法履行。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事實上,早在2024年3月,公司已公告葉建標因涉嫌職務犯罪於2024年1月被監察部門立案調查並實施留置。然而,該信息遲至兩個月後才披露,公司因此收到浙江證監局的警示函。
作為公司持股16.76%的第二大股東,葉建標不僅深度參與公司經營,還與第一大股東俞永方、第三大股東章忠燦構成一致行動人關係,三者合計持股45.8%。這一治理架構在公司發展初期因決策效率高而受到市場認可,但隨著關鍵高管涉案,治理風險加劇,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wind顯示,二級市場上,公司部分高管在2025年2月6日至10日期間相繼減持,包括副董事長溫志偉、財務總監陳碧玲等。

資料來源:wind
儘管公司解釋為「個人資金需求」,但在業績下滑、實控人涉案的敏感時期,此舉仍引發市場擔憂。雪球平台上,就有投資者犀利指出,「當管理層自己都在減持,普通投資者憑什麼堅守?」
盈利根基動搖
如果說管理層變動是突發事件,那麼業績下滑則是華是科技長期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2024年,華是科技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72.62%-81.75%,扣非凈利潤同比降幅更是達到93.8%-106.2%。公司表示,這主要受市場競爭加劇、智慧城市行業整體承壓、項目驗收延遲等因素影響。此外,市場競爭加劇導致毛利率下滑,加重了盈利壓力。
從行業情況來看,華是科技的業績表現並非個例。
根據Wind數據,可比公司正元智慧、恆鋒信息、傑創智能、天億馬、ST銀江等企業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利潤下降,部分企業降幅甚至達到四位數。這反映出智慧城市行業整體面臨發展瓶頸。
從市場環境來看,據wind數據,2015-2023年,中國智慧城市ICT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7.1%,但2024年已降至8.62%。這主要由於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增加,傳統「跑馬圈地」式擴張模式難以為繼。同時,智慧城市技術發展雖快,但在感測器、數據處理等關鍵領域仍存瓶頸,影響項目落地效果。此外,部分智慧城市項目缺乏實際需求支撐,應用場景的有效性仍需提升,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成本上升帶來現金流壓力
在業績增長面臨不確定之時,華是科技嘗試向外擴張。作為浙江企業,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浙江省內收入同比下滑11.66%,省外收入同比提升134.32%,但對應的營業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長162.09%,毛利率同比降8.4%,這種地域擴張的代價不可謂不沉重。
在主營業務的疾風驟雨中,華是科技的現金流狀況同樣不容樂觀。
截至2024年三季度,華是科技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953.1萬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應收票據與賬款餘額達到2.42億元,占流動資產的20%。此外,公司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長548.82%,顯示出資金回收風險加劇。
從成本結構來看,2024年上半年,系統集成業務的毛利率由上年的26.12%降至8.14%,拖累整體毛利率從30.95%下降至13.96%。這一數據背後,暴露出兩大結構性矛盾。
一是成本控制失靈。上半年材料成本占營業成本的71.63%,同比增加11.3%。公司在手訂單雖增長15%至10.05億元,但項目周期延長導致採購成本上升。
再者是外包支出激增,公司同期的技術服務費同比飆升148.16%,省外項目施工依賴當地團隊,進一步推高成本。
此外,同期管理費用同比增長27.91%至2919萬元,主要因辦公費用及中介費用增加。
作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供商,華是科技的主要客戶為政府及國企,受政策周期影響較大。儘管公司在手訂單達10億元,短期內或能支撐營收增長,但如果不能解決「增收不增利」的難題,估值壓力仍將持續。
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華是科技的價值仍取決於毛利率回升及治理風險化解的明確信號。在行業調整期,公司如何應對當前挑戰,將決定其未來競爭力及資本市場表現。(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