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局3月17日發布的航行警告如同一道驚雷,宣告中國首艘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正式啟動第七次海試。這艘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的巨艦自2024年5月首航以來,已完成動力系統、高速機動、電力全負荷運行等關鍵測試,此刻甲板上的電磁彈射器軌道在朝陽下泛著冷光,正待驗證人類海戰史上最複雜的艦載機起降流程。
此次海試的核心任務直指電磁彈射與攔阻著艦這對「王炸組合」。相比遼寧艦依靠滑躍甲板賦予艦載機165節離艦速度的原始方式,福建艦的電磁彈射能在3秒內將35噸級戰機加速至240節。控制室內,操作員輸入戰機重量、甲板風速等參數後,儲能裝置瞬間釋放峰值功率超百兆瓦的直流電,直線電機驅動滑塊將殲-35戰機推離甲板——這套由中國獨創的中壓直流技術體系,故障率僅為美國福特級交流系統的1/3。當戰機返航時,電磁攔阻裝置需在2秒內吸收70兆焦能量,控制系統誤差精度達到微秒級,這對艦船電網的衝擊不亞於十座摩天大樓同時斷電。
與前六次海試不同,本次測試首次引入055型驅逐艦、攻擊核潛艇等護航艦艇的實兵聯動。福建艦甲板調度員身著的七色馬甲背後,是覆蓋2000個感測節點的智能甲板管理系統,可同步協調殲-35、空警-600預警機、直-20反潛機的起降節奏。在東海某海域,這套系統正經歷極限考驗:電磁彈射器需在45分鐘內完成20架次艦載機彈射,效率超過尼米茲級航母的蒸汽彈射系統30%。軍事專家指出,這種「爆髮式出動」能力使福建艦單日打擊半徑覆蓋1500海里,足以控制台灣海峽至關島之間的戰略通道。
當福建艦的艦島雷達開始掃描海天線時,西太平洋的力量天平已悄然傾斜。美國海軍學院模擬推演顯示,搭載48架殲-35的福建艦編隊,在055驅逐艦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掩護下,可對航母打擊群形成「區域拒止」效應。更令五角大樓焦慮的是,中國造船廠同時在建的076型兩棲攻擊艦已曝光電磁彈射槽,這意味著未來五年解放軍將形成3個電磁彈射戰鬥群。反觀美國「福特」號至今仍未解決電磁彈射器平均240次故障一次的頑疾,其部署計劃已推遲至2027年。
從系泊試驗到此刻,福建艦用11個月走完了山東艦19個月的海試歷程。江南造船廠的工程日誌顯示,該艦剩餘測試項目僅剩艦載武器聯調和編隊戰術協同。按中國海軍「逢五逢十」的列裝傳統,4月23日海軍節或5月1日勞動節均可能成為服役節點。值得玩味的是,福建艦舷號「18」與遼寧艦「16」、山東艦「17」構成的數字陣列,恰似中國航母工程劈波斬浪的航跡——當第八艘航母的龍骨鋪下時,太平洋的深藍中將升起新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