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講了烏軍在紅軍城方向的反擊情況,本文再來談捷爾任斯克方向的戰事。
捷爾任斯克這個地方其實挺有意思的,無論是該城的體量,所處的位置,還是具體的戰鬥狀況均是如此。
這是一座戰前人口約35000人的城市,體量要比阿瓦迪夫卡略大,所以這是俄軍重新轉入進攻以來攻下的最大城市。
甚至也可以說是自2022年6月北頓雙子城易手後,正牌俄軍攻下的最大城市;期間瓦格納攻下的阿特木斯克體量雖然更大,但這支部隊的情況特殊;而佔領捷城的雖然是頓軍部隊,但畢竟已經是正經的俄軍第51集團軍番號了嘛!
所以俄軍佔領捷爾任斯克,其實是比較大的勝利,而這個勝利的獲取其實難度值是比較高的。
因為捷爾任斯克跟阿瓦迪夫卡的情況不同,它既沒有被俄軍三面包圍,甚至該城本身都不在接觸線上。
在捷城之前還有戰前人口約10000人的基羅韋、戰前人口約5000人的阿爾喬莫沃和戰前人口1800人的德魯日巴;這幾個村鎮其實跟捷城緊挨著,要是按照恰索夫亞爾那種城區演算法,它們也可以算成是一座城,或者說至少是個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結合體。
俄軍想拿捷城,那就先得把前面這些村鎮啃掉。
而基羅韋、阿爾喬莫沃、德魯日巴的村鎮體量算啥檔次呢?
基羅韋的人口跟同戰區的紐約鎮相當、阿爾喬莫沃的人口跟庫爾斯克戰區的蘇賈鎮相當、德魯日巴的人口跟紅軍城戰區的舍甫琴科相當。
在前文中我們說過,烏軍最近攻入(請注意,還不是佔領並鞏固)舍甫琴科鎮算「大捷」的話,俄軍這邊吃個德魯日巴只算嘴邊的一根骨頭。
可是想這麼吃捷城還不行,因為人家烏軍前面還有一道防線:列寧西克——舒米——運河泵站線;這邊自2014年起就在經營,你強攻試試?
兩翼夾擊也別想,一邊是烏軍穩控的運河線陣地,一邊得先把紐約鎮吃掉,才能摸到捷城的南大門,僅僅是摸到而已。
這仗當然就很難打了,所以是俄烏戰線上最後一塊才解決的「老戰線」。
而這也是烏軍敢於將原守軍主力從此處調走的前提,因為俄軍就算敢打這裡,烏軍也能在第一線陣地尚未全部失守前,再就近調兵增援,基本態勢還是能穩住的。
可是俄軍選擇「不走尋常路」,利用地道戰專家——老兵(退伍軍人)志願突擊旅挖通了管道,繞過了烏軍的第一線陣地,直接突入到了第二線,這才令烏軍被動。
但儘管被動,也只是過快丟了第一防線,並被突入到了第二防線,烏軍後來還是趕來增援了。
所以到2024年8月時,俄軍才開始正式進攻捷城本體——沒錯,是正面進攻。
正面進攻得有兵力優勢吧?
結果捷城加上紐約鎮方向,俄軍總計就投入了第51集團軍第1摩步旅、第9摩步旅、第132摩步旅、上述提到的「老兵」突擊旅,以及幾個頓巴斯當地的動員團。
烏軍在這邊的陣容卻是先後投入超過10個旅(其中部分旅後來調走,又有新的部隊調來),以及7個突擊/特戰營或團,這還不算左右翼的輔助部隊。
也就是這邊的頓軍實在是戰鬥力比較強,再加上本地作戰的加成,才最終將烏軍推了出去,但這一過程並不輕鬆,從2024年8月下旬持續到了2025年2月初,打了小半年時間。
而且對面的烏軍並不是菜鳥,無論是亞速第12突擊旅還是國家警察lyut突擊旅都是各自系統中的王牌,第100機步旅雖然是領土軍升格,但戰鬥力不差,還配備了黃鼠狼步戰車和m2a2步戰車,比許多新軍和老牌部隊的裝備都要強很多。
為了強化城區絞肉戰能力,烏軍還特地往這邊調集了不少突擊、特戰部隊。
所以在俄軍宣布佔領捷爾任斯克城的時候,這個方向的烏軍仍有相當實力,這是前提。
按照一般部署,俄軍佔領捷城並不是戰役的結束,因為這樣的城市日後必然是要發揮基地城作用的;基地城不應處於接觸線前沿,而應當在戰線後一定縱深內。
所以俄軍應當在捷城周邊繼續開拓,起碼控制一定範圍的安全區,在城區之外建立防線,如此至少不至於讓烏軍輕易就可沖入城內。
然而在這項工作完成前,甚至說還沒有開始做,俄軍就進行了部署上的大規模調整,而這個調整從根本上說跟中部集群的力量不足有關。
因為中部集群的建製為2個集團軍(1個坦克師、1個摩步師、5個摩步旅、2個志願突擊旅和幾個動員團),外加大半個頓軍(第51集團軍4個摩步旅);在原先其負責的戰線並不太長時,這個兵力陣容是夠用的。
但是到中部集群推進到紅軍城東,再向南橫掃和向西挺進後,戰線已經拉長了好幾倍;同時捷爾任斯克這邊也發展成戰役級行動,而且兩邊都是長時間的攻擊,對兵力的需求就很大。
當戰線大幅延長後,需要防禦的方向有很多,無形中就削弱了進攻的拳頭力量;中部集群主力在紅軍城下的停滯,在很大程度上是兵力不足的結果。
(註:烏軍在中部集群負責戰線上集中了30多個旅,佔全軍戰鬥旅的三分之一;雖然兩軍滿編率不同,但作為進攻方的俄軍,需要一個旅對烏軍兩個旅,要說兵力有多大優勢肯定是談不上)。
所以在捷城這邊剛收尾,就將頓軍(第51集團軍)第1摩步旅匆忙調往紅軍城方向;而由於庫爾斯克戰役的需要,「老兵」志願突擊旅也被調走。
這樣捷城的俄軍主力就剩下了第132摩步旅,紐約鎮方向是第9摩步旅;就這點部隊跟對面依舊兵力雄厚的烏軍對戰,當然不夠用,而且尤其第132摩步旅其實亟需休整。
這個情況俄軍也知道,其設想的方案是將庫拉霍沃西作戰的第8集團軍調來。
實際上為籌備宏大的紅軍城戰役,該部之前指揮的頓軍第5、第110摩步旅已經到了紅軍城至康斯坦丁諾夫卡的十字路口方向,但兵力顯然還不夠。
俄軍第8集團軍下轄的第150摩步師預定到捷爾任斯克方向頂位,而第20摩步師則在西翼作戰。
這個設想很好,但是換防需要時間,而且前面提到俄軍沒來得及為剛拿下的捷城開拓外圍陣地,甚至周邊的礦渣山還有在烏軍控制下,這就給了烏軍進城的機會。
如果還是頓軍的話,它是有點死守不退風格的,畢竟這幫人的情況大家也都知道,不用多解釋。
不過現在換上來的是俄軍第150摩步師;這個師也是俄軍的王牌部隊,但它的打法風格不一樣,其實大部分的俄軍也跟這個師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當烏軍突然進攻而來,它會避免直接跟烏軍貼臉肉搏,而是會後撤一定距離,先脫離直接接觸;然後使用無人機、炮火打擊烏軍突擊部隊後,再派出步兵進行清理。
尤其是像捷城這種外圍防線尚不穩固的情況下,第150摩步師的這種風格會更明顯;而且因為該部的跨區集結需要時間,這個肯定也影響前線戰況。
所以我們看捷城當下的作戰,流出的大量視頻都是進城烏軍被炮擊和無人機打擊的鏡頭,而非直接的短兵相接。
實際上像第150摩步師這種部隊,它連短兵相接也不太願意派出自己的步兵,而是會讓頓軍先上;無論是馬里烏波爾之戰,還是該師在馬林卡到庫拉霍沃的作戰,其實都是這樣。
現在這邊的頓軍第132摩步旅在休整,自己一個整建制師過來還讓人上,那就有點不太合適了,所以活兒還得自己干,只不過以它的節奏來說比較慢罷了。
而烏軍目前還留在該方向的部隊計有:
國家警察的lyut突擊旅(這個旅有4個突擊團和若干獨立營,與普通烏軍編製不同)、khyzhak旅、第138特戰中心;
國民衛隊第5機動旅、亞速第12突擊旅、歐米茄特種部隊第1突擊隊、第4突擊隊;
第42機步旅、第100機步旅;總統旅、第53機步旅、第92突擊旅、總參第101旅的各一個營;第1領土旅(原第1特種旅降級)、第125領土旅以及另外大約3個領土營。
此外還有第22特戰營、第49突擊營及支援的無人機、炮兵部隊。
以上烏軍摺合出來也有十來個旅的體量,雖然一些單位受損嚴重,但肯定還有可用之兵。
在這種狀態下,烏軍大膽入城,從捷城的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展開突擊,佔據了捷城北部的外圍地帶,並佔據了城南扎巴爾卡區的西部。
之後烏軍繼續加大投入,滲透到了捷城更多區域。
那麼目前烏軍在捷城的佔領區,已經到了網上有些亞空間戰報所說的「幾乎」拿下全城了嗎?
我們以偏烏方,甚至是烏軍總參謀部以及烏官方經常使用的地圖做展示,大家可以一觀。
從以上傾向烏方的地圖可見,捷城大部包括中心城區還在俄軍控制下;而且大家綜合上述圖像,大概也可對當下的控制範圍有個基本了解。
以上我們講了捷城的關鍵之處,以及大致的作戰過程和雙方的兵力部署及當下狀態。
對烏軍來說,利用俄軍換防的漏洞,派出多路滲透小隊進城,破壞了俄軍穩定接防,並建立外圍防線的節奏,將捷城繼續拖入到拉鋸戰狀態,在戰術上是成功的;即便付出了代價,但相較這個戰術成果也是值得的。
俄軍的兵力不濟是捷城方向出問題的基本背景,部署不周和換防漏洞則是直接原因。
而在上述現實的情況下,烏軍當然有激進和保守兩策:激進之策是加大投入,跟俄軍在中心城區絞肉,並攻佔更多區域;保守之策就是盡量守住當前的佔領區,並保持這種狀態,使得俄軍無法將捷城利用為基地城並進一步北上。
但筆者並不認為烏軍有徹底佔領捷爾任斯克的能力,真有這個能力,當初就不至於守不住,這個判斷可以留給時間做驗證。
對俄軍來說,第8集團軍部隊全部到位後,驅離城內烏軍並在外圍建立防線是必須要做的。第150摩步師只是節奏慢和不太願意近戰,但不代表該部不能打近戰,所以捷城方向在穩住陣腳後,俄軍必然還會反推。
而且更值得注意,第8集團軍的第20摩步師有部隊已經出現在了紅軍城至康斯坦丁諾夫卡之間的路口區,烏軍應當保留一部分機動兵力以應對這個方向可能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們對當下捷城之戰的分析,希望對大家了解戰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