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感覺有點黔驢技窮了,俄烏衝突進行到現在這一步,可以說現在就連美國記者都不得不親口承認一件事,挑起這場衝突的美西方國家,並沒有達到它們借衝突削弱俄羅斯的目的,反而俄羅斯已經在這場俄烏衝突中戰勝了美國,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近日,美國記者塔克·卡爾森在接受另一位美國記者採訪的時候就指出,儘管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援助,並派遣了僱傭兵支持烏軍「將武器對準俄羅斯」,但俄羅斯最終還是在這場衝突中戰勝了美國。為了證明他的觀點,卡爾森還舉出了一個例子,那就是俄羅斯的彈藥產量是北約的4倍。單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美西方妄圖通過俄烏衝突來消耗、拖垮俄羅斯的目的並沒有成功。
美國的戰略撤退
美國現在的情況是打又打不過,想談,自己又沒有牌,想先停火30天喘息一下,還只能靠嘴炮威脅,這可真是有點難為特朗普了。澤連斯基是軟飯硬吃,特朗普是無牌硬打,這兩人真的是國際舞台的一對活寶。
在美烏談妥停火協議後,特朗普威脅稱,如果俄羅斯總統普京拒絕烏克蘭已經同意的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他將搞垮俄羅斯經濟。這個說法聽起來簡直是一種空打嘴炮,如果美國能搞垮俄羅斯的經濟,絕不會等到現在了。實際上現在而言,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都沒這個能力搞垮俄羅斯的經濟。
特朗普現在就是想戰略撤退,不想沖在最前面給「盟友們」扛雷了,龜縮回北美大陸,然後通過遙控指揮,不管是讓歐洲和俄羅斯再大打出手也好,引發世界大戰也好,在背後給盟友們賣賣武器裝備也好,總之美國現在的實際戰略就是我在後面賺錢就行,但是我得是「金盆洗手」的隱退,里子面子都得有。
美國的這個選擇是基於他們對後全球化時代,經濟可能更多的走向區域化,碎片化的一個前置判斷,想放棄全球化的利益,那麼首先就是先放棄全球化的責任和相應的支出。
這個時候,實際上對於歐洲,俄羅斯,甚至美國的主要對手來說,在某種意義上,除了美國之外,大家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利益交集,那就是要想盡辦法拖住美國,別讓美國跑了。
只要拖住美國,在當下的全球局勢與國際格局中,美國就仍需履行義務。畢竟就之前的全球化架構而言,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化尚未徹底終結。而判斷其是否徹底結束的一個標誌,即為美元是否從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退出。否則,美國還是能夠通過美元體系躺著賺大家的錢。
你不能想著既佔便宜又不盡責任,那好處全被你美國拿走了,天下哪有這種好事呢?你可以先終結霸權,再結束義務,但不能反過來只結束義務,卻還要享有霸權。
國際權力重新劃分
美國的戰略撤退在東歐和中東地區幾乎是在同步進行的。巴以和談和伊核協議談判就是為中東的戰略收縮做準備,但是現在美國的問題是,連俄烏衝突都有點搞不定,這就有些尷尬了。
俄烏衝突怎麼結束,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為美國之後在中東和東亞地區的戰略收縮布局,如果按美國的設想,在俄烏問題上,他先拿走自己的利益,剩下的大家去搶,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再來收拾殘局抄個底,復刻二戰的操作模式。
但是對於中俄歐以及地緣衝突帶上的當事方國家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大家一起拖住美國,然後瓜分美國的利益,再把美國擠出去,大家自己玩。這實際上是藉助美國的撤退,來孤立美國。
所以這兩種方式,其實就是現在的一個拉鋸博弈。
而歐洲也已經看透了特朗普的小心思,看出了美國想趕緊結束俄烏衝突的想法,現在法國和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自願聯盟」還要派兵去支援烏克蘭,這就是想拖住美國停在俄烏戰場。美國說停火,但是英法跳出來說不同意,「聯俄殺歐」的劇本已經成形了,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北約」已經實際上瓦解了了,但是因為美國不會保障歐洲了,未來歐洲的自願聯盟能派出多少兵力,能生產多少武器設備都要打個問號。
現在美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空前的低下,低到什麼程度了呢?現在國際上的權力劃分和影響力劃分的排序已經大洗牌,曾經的美中俄三個大國的國家排序,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中俄美,中國名副其實的排在第一,而俄羅斯則靠著俄烏衝突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美國排在最後。
現在美國得「低著頭」和俄羅斯去談話。包括美國要攻擊胡塞也是提前和俄羅斯打過了招呼、盧比奧前往俄羅斯去溝通加沙問題,美國現在上趕著和俄羅斯談烏克蘭的停火問題。但是截止到今天,俄烏停火的問題也沒有談出個所以然,俄羅斯態度上是支持停火的,但是拋出的「誰來保障未來怎麼樣」的問題,就是擺明了說美國「不靠譜」。
而之前俄羅斯想做伊核談判的中間人,也是屬於莫斯科的一廂情願,在當今的國際局勢下,任何關於伊朗的多邊談判,都不可能繞過我們去談,俄羅斯的話語權不夠,沒有中國的介入,伊核協議就不會有任何結果,所以我們看,最後中俄伊會晤在北京舉行。
未來,美國想要就中東的勢力範圍劃分進行談判,將是多方利益博弈的一個核心舞台。而這一塊如何博弈,也將關係到我們的地緣安全和核心利益。一旦談完,東亞的博弈很可能就會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