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多年前,某個地方新聞報道里,被人發現了一架機身折線明顯的隱身型直升機,要知道那時候甚至連直-20都未曾現身,冷不丁的突然出現確實讓人頗為意外,這麼多年過去了,實物未曾現身過一次,由此被網友戲稱為「包漿圖」,意思年份很久。
最新出現的畫面,顯然不是實機,看屏幕反光應該是某個展覽會上的屏幕圖(屏幕反光的漢字大家應該都認識,確定是國內參展),竟然出現了類似「包漿圖」里的隱身突擊直升機的畫面,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當時的模型應該是探索性質的,現在的則是根據已經服役的直-20做相應的「整容」,但是機身折線的思路沒變,發動機全包處理(確切的應該是發動機降溫結構)的思路也保留不變。
另一個頗有意思的細節,看看上圖尾槳造型(紅框內),再來對比當初美帝突襲「本.拉登」藏匿住所現場遺留的直升機尾槳(突襲成功後機型有問題,直接炸毀直升機,只是不夠徹底,機尾槳葉還留著),有點接近的意思,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多少受到了相應的啟發。
不過多數媒體推測,這種別緻的尾槳,很可能是快速可拆卸的版本,屬於隱身套件的性質,可以有效的實現雷達特徵和聲音特徵的減少,是不是也不好下結論,畢竟實體截止到現在,確實沒有現身過一次,網上的某些實機圖實際上是電影道具。
此外注意看機頭造型,也是多角度呈現折線過渡,並不是圓滑過渡,還有主旋翼造型和底部的全包處理,都做了刻意的隱身化處理,由於現在已有直-20實機服役,而且艦載型也大規模服役,本身的技術障礙早已掃清,無非就是是否有研發的必要性。
而在去年底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版的「滲透者」突擊直升機以縮比模型的姿態悄然亮相,正式的命名則是直-20T,這後綴的字母「T」,有可能代表突擊型的意思,也有可能代表「特種」的意思,反正就是特種作戰類型,由此可見各類改型會逐步完善,包括空中加油版也曾經出現過模型,技術層面已無障礙可言。
前幾日出現類似美軍突襲「本.拉登」的建築復刻圖,不排除實施類似操作的演練,只不過非要符合一個一樣的建築?確實難以理解,畢竟隱身層面的檢驗,並不需要復刻一樣的建築,不操心那麼多了,現在就是挺好奇一件事,實物何時能悄然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