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發生了一件挺熱鬧的事兒,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大使館外頭聚集了一群烏克蘭人,高喊著「中國,請支持烏克蘭」,這六個字在街頭回蕩,搞得場面挺引人注目。
同時,中烏兩國還簽了兩個合作協議,一個是關於烏克蘭豌豆輸華的檢疫要求,另一個是野生水產品輸華的衛生標準。
這事一出,立馬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烏克蘭人為啥跑中國大使館門口喊口號?中烏協議又是啥情況?
俄烏衝突和美國的政策轉向
俄烏衝突這檔子事,根子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
那會兒,俄羅斯直接把克里米亞划到自己名下,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也開始鬧騰。
到了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乾脆發動全面入侵,戰火燒得那叫一個凶。
這場衝突打了幾年,根據外交關係協會的統計,已經造成了雙方數萬人的傷亡,烏克蘭的基礎設施被炸得七零八落,經濟也跌到了谷底。
一開始,美國和北約是烏克蘭的「鐵杆盟友」,軍援、經濟援助啥的沒少給。
可到了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上台後,風向變了。
特朗普跟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關係不咋地,3月6日,他在白宮放話,說要考慮取消大約24萬烏克蘭難民在美國的臨時保護身份。
這身份一取消,這些難民就得打包回國。
路透社報道里提到,這政策一出,烏克蘭那邊直接炸了鍋。戰場上,俄軍趁機在頓巴斯地區猛攻,烏克蘭的防線撐不住了,接連失守。
烏克蘭國內也好不到哪兒去,老百姓對政府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很多人覺得西方靠不住,開始四處找援手。
就在這節骨眼上,3月12日,一大群烏克蘭裔美國人跑到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大使館門口,手舉國旗,高喊「中國,請支持烏克蘭」,還帶了些標語牌。
這場面搞得挺大,記者和路人都圍過來看熱鬧。
差不多同一時間,中烏兩國在3月初簽了兩份協議,一個是《烏克蘭豌豆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另一個是《烏克蘭野生水產品輸華檢驗檢疫和衛生要求議定書》。
烏克蘭駐華大使館網站上說,這倆協議主要是為了讓烏克蘭的農產品和水產品能順利出口到中國。
這時間點卡得太巧了,難免讓人覺得這兩件事有點關聯。
中國駐美大使館被「包圍」
3月12日下午,華盛頓的天還有點冷,數百名烏克蘭裔美國人聚集在中國駐美大使館外,手裡揮著烏克蘭國旗,喊著「中國,請支持烏克蘭」。
有的人還舉著標牌,上面用中英文寫著「烏克蘭需要幫助」「中國是我們的希望」。這幫人情緒挺激動,但現場還算有秩序,沒鬧出啥亂子。
為啥烏克蘭人會跑中國大使館門口求助呢?說白了,他們是真沒轍了。
美國這邊,特朗普上台後對烏克蘭的態度變了,軍援停了,還威脅要把難民趕回去。
歐洲那邊雖然嘴上喊得響,但實際能給的幫助有限。俄羅斯那邊就不用說了,烏克蘭人壓根兒沒指望過對手能救自己。
思來想去,中國這個在國際上說話有分量的大國,就成了他們眼裡的「救命稻草」。
中國在俄烏衝突里一直保持中立,既不站俄羅斯,也不偏烏克蘭,始終呼籲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這種不偏不倚的立場,讓烏克蘭人覺得中國可能是個靠譜的調解人。
他們跑到大使館門口喊口號,其實是想表達一種期望,希望中國能在國際上幫烏克蘭說說話,或者至少在道義上支持一下。
這事兒傳開後,國際社會反響不小。有人覺得烏克蘭人這是「病急亂投醫」,也有人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不管咋說,這群烏克蘭人的舉動確實把中國推到了聚光燈下。
中烏協議已簽訂
就在烏克蘭人示威的當口,中烏兩國簽了《烏克蘭豌豆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和《烏克蘭野生水產品輸華檢驗檢疫和衛生要求議定書》。
這倆協議聽著挺專業,其實就是為烏克蘭的豌豆和水產品出口中國定了個標準,確保東西安全、合格,能放心進中國市場。
烏克蘭是個農業大國,豌豆和水產品都是它的拳頭產品。路透社早前報道過,2019年時,中國就成了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高達200億美元。
現在戰亂把烏克蘭經濟搞得一團糟,出口創匯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這兩個協議一簽,等於給烏克蘭開了條新財路,能多賺點外匯,緩解經濟壓力,對以後重建也有好處。
對中國來說,這協議也不虧。烏克蘭的農產品和水產品能豐富咱們的進口渠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現在全球供應鏈老出問題,跟烏克蘭合作還能穩定市場供應。
再說了,這也體現出中國對外開放的態度,願意通過經濟合作幫烏克蘭一把。
協議簽得挺低調,但細節很紮實。雙方早就通過外交渠道談好了,協議里把檢疫流程寫得清清楚楚,比如豌豆的種植環境得咋檢測,水產品的包裝有啥要求,進口時咋檢驗等等。
這說明中國在支持烏克蘭的同時,也沒放鬆標準,合作是真奔著雙贏去的。
烏克蘭人圍著中國大使館喊口號,中烏協議又同期簽了,這兩件事看著沒啥直接聯繫,但放在一塊兒看,就能品出點深意來,反映了國際局勢的複雜和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新角色。
先說烏克蘭人示威的事兒。這幫人跑到大使館門口,其實是走投無路下的無奈之舉。美國和歐洲的支持少了,他們只能另找靠山。
中國這幾年在國際上地位上升,烏克蘭人自然就把希望寄托在這兒了。雖然這種期望有點「想當然」,但也說明中國的影響力確實今非昔比。
再說中烏協議。這倆協議簽得低調又務實,體現了中國處理國際事務的一貫風格——不摻和衝突,但願意通過合作幫一把。比起美國動不動就揮舞制裁大棒,或者歐洲光說不練,中國這種方式更接地氣,也更符合和平共處的原則。
往大了看,這兩件事還反映了全球格局的變動。美國的影響力在下滑,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不少國家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希望中國能在國際事務里多擔點責任。這對中國來說是機會,也是考驗。既得維護自己的利益,還得在全球治理里多出力。
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擔當
俄烏衝突接下來咋走,誰也說不準,但中國在裡頭的角色肯定會越來越重要。
首先,我國會繼續保持中立,呼籲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不管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中國都不會偏袒,而是會按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原則,推動公平正義。
其次,我國會通過經濟合作支持烏克蘭。除了這兩份協議,未來在能源、技術、製造業上,中烏還有不少合作空間。烏克蘭經濟重建需要資金和技術,中國正好能幫上忙。
最後,如果戰事平息,中國還能通過「一帶一路」給烏克蘭提供投資,修路、建橋、搞基建啥的。外交學人網站分析過,中國在全球基建領域很有一套,這對戰後的烏克蘭來說可是大機會。
烏克蘭人圍大使館喊口號、中烏簽協議,這兩件事雖說是國際舞台上的小插曲,但背後折射出的卻是全球格局的大變化。
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會繼續在國際事務里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和平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烏克蘭豌豆和野生水產品將出口中國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