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終結,台灣正式重返祖國版圖。台灣部分不入流黨派,總是不懷好意,試圖挑起兩岸之間的矛盾。
尤其是島內「台獨」勢力,得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後,總想著台海戰爭爆發,甚至還研究解放軍會拿出何種導彈應戰。
他們只知道研究我軍使用的導彈,卻忽視我們解放軍還有一張王牌沒有使用。
那麼,這張王牌究竟是什麼?
一、堅持和平統一,警告「台獨」玩火自焚
二戰時期,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的戰勝國之一。
當年,我國與其他戰勝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日本無條件投降,且須將被其侵佔達五十年之久的台灣省歸還中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國際社會上的共識:台灣只屬於中國。
波茨坦公告
1971年,聯合國認為台灣當局不能代表中國,不具備代表權,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也就是說,國際社會依舊認為,台灣只是中國眾多省份中的一個省。
任何國家和個人都不應該再有「一中一台」或者是「兩個中國的」想法。
而後,心懷叵測之人,以民主自由為幌子,大肆鼓吹「台獨」,更有「倚外謀獨」之舉,妄圖挑起台海戰爭,達成「以武謀獨」之目的。
「台獨」的這些行為,其實就是擾亂台灣的社會穩定,將台灣人民都裹挾到戰爭中來,讓島內同胞淪為「台獨炮灰」。
顯而易見,「台獨」的言行不僅損害了國家主權,也破壞了國家領土完整。
在今年3月初,王毅外長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指出搞「台獨」分裂,結果只會是玩火自焚。
另外,王毅外長還警告那些妄圖通過「以台制華」行為,其實就是螳臂擋車。
此前,國台辦新聞發言人陳斌華,曾警告「台獨」分子,我們爭取和平統一,但並不是說,我們放棄使用武力。
也就說,我們在堅持和平統一的前提下,如果有人故意破壞和平,挑起台海戰爭,那麼我們也將採取武力應對。
二、世界大國導彈研發,我國處於領先地位
在現代戰爭中,導彈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在戰爭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台海戰爭一旦爆發,解放軍會使用什麼武器作戰,成為外界猜測的重點。
我國的洲際導彈向來以精準度和高可靠性而著稱。去年九月,我國東風洲際導彈試發成功,再次引起外界注意。
火箭軍在太平洋上,在事先報備的軍演公海海域範圍內,採用模擬彈頭的洲際導彈進行軍事演習。
雖然說是演習,但導彈精準落入指定海域,被外界解讀為解放軍在軍演過程中測試東風洲際導彈的實力。
這次演習之所以被外界關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想知道我國的導彈技術發展到什麼地步,另一方面就是最近這幾年,全球範圍內出現多個國家導彈發射失敗。
軍事強國美國,在2023年年底,在加利福利亞的軍事基地發射洲際導彈,當時就出現了問題,最後為了安全起見,被迫在太平洋上空終止發射。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試發導彈失敗,近十年內,曾在2018年,2021年以及2022年均出現過導彈發射失敗。
美國在去年又制定了海基核巡航導彈項目,這個新的軍事研發目標,計划到2027年實現,至於到底能否實現,我們拭目以待。
捲入俄烏戰爭泥潭中的俄羅斯,在多次戰爭中,多次使用KH-101 等巡航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
通過實戰的方式,推動本國這兩款導彈迅速發展,讓外界見識到了俄方軍事實力。
然而,被俄政府極為重視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命運多舛。2023年該導彈出現兩次失敗,到了2024年竟直接於發射井內爆炸。
同樣在洲際導彈上摔跟頭的還有英國。
去年,英國核潛艇搭載的「三叉戟 - 2」,在發射過程中,因第一級推進器沒能按計劃點燃而導致導彈發射失敗。
綜合這些軍事強國在導彈發射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失敗案例,可以看出,我國研製的導彈目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三叉戟」導彈發射畫面)
三、工業生產力強大,為軍事強國做支撐
軍事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國家工業的支持,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以及相輔相成的關係。
甚至可以說,國家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本國軍事發展的上限。
冷戰時期,全球範圍內能夠長期跟美國搞抗衡的國家,只有蘇聯。因為蘇聯的工業體系,不僅已經具備了龐大的體系而且相對較為完整。
跟美國搞軍備競賽的時候,蘇聯依靠本國的工業體系,可以生產出導彈、坦克還有軍用飛機等,待技術成熟之後,快速實現量產。
美國也是如此,通過一場海灣戰爭,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不一樣的戰爭形勢,現代戰爭具有極強的威力。
在戰爭中,美國的強大的工業體系,滿足前線戰場所需要的武器裝備、零部件、彈藥及其其他物資,支撐著美國能夠在戰場中持續超強發揮。
工業體系也能保證維修體系是全方位的,對受損裝備及時進行保養和維修,更好地提升裝備的作戰效能。
同樣,軍事發展對工業的發展也能起到推動作用。
二戰時期,美國為了提高軍事武器的殺傷力和擊中目標的精準度,開始大力研發電子技術,推動了本國在雷達、電子等方面的技術迅速發展。
戰爭結束後,這些從前被應用于軍事方面的技術,逐漸向民用工業推廣,促進了整個國家的電子產業發展繁榮。
這也就影響著原本投資到軍事領域的資金,流向相關的工業領域。
以美國國防部下屬的高級研究計劃局為例,曾資助過很多前沿技術的研發,比如與我們今天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技術就是在它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起初是用于軍事,後來互聯網技術被應用於工業、商業等其他社會領域,逐漸形成了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局面。
不過,近些年由於美國的經濟結構轉型、產業轉移還有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導致美國的工業發展速度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衰退的局面。
波音公司在去年交付飛機的數量相對之前,出現了大幅度減少的局面,原因是工廠的生產效率低下,影響到了飛機交付。
還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的工業發展狀況。美國工廠使用的機器人訂單,在最近兩三年,呈現持續下滑。
在美國,汽車產業是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產業,讓人驚訝的是,去年購買機器人的訂單卻比前年減少了20%。
反觀我國的工業,自從走上了「中國製造」的道路之後,航空航天工業、船舶工業、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兵器等工業,全力助力我國海陸空在助力我國軍事發展。
坦克99A是我國陸軍的主戰裝備,集合了我國當前最為先進的火控系統、動力裝置以及複合裝甲,是我國工業技術在坦克製造領域的集中體現,顯示了我軍陸軍在地面作戰方面的能力較為突出。
至於空軍方面,自從「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之後,結束了我國航空發動機長期依賴從外國進口的局面。
在研發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還實現殲-11等戰機實現批量生產,推動了戰機國產化,增強了我國空軍的作戰能力。
與此同時,碳纖維等高性能材料的進步,被應用在長征系列火箭和衛星等領域,使得航空領域的裝備載荷能力得到了提升,發射效率也呈現質的飛躍。
對於那些「台獨」分子叫囂打響台海戰爭,我們也有相關工業領域做好後勤支持。
目前,江南造船廠等相關企業,已經建造出來的055型萬噸驅逐艦,集合了電子、製造以及船舶設計等多個工業領域先進技術,使得我國海軍在防空領域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新型潛艇039C型已經實現了完全國產化,水下潛航深度超過300米,水下航速可以到達每小時40多公里。
尤其是該型號的潛艇,採用的是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解決了潛艇在水下續航的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台海戰爭爆發,我軍海陸空所使用的武器裝備,都是來自於國產化,而且與之相關的工業發展程度,也能夠完全支撐戰爭需要。
總結
綜上,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一旦台海戰爭爆發,也能迅速轉入戰時狀態。
航空工業、造船工業等多個細分領域的工業生產能力,是戰爭時期,解放軍持續發力的「王牌」。
參考資料:
1.美媒:美國製造業失速,工廠機器人「沒活可干」——環球網2024-10-10 07:27北京
2.「太行」發動機首次集中展示上熱搜!我國航空發動機新品引關注——中國青年報2022-11-07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