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賴清德召開安全高層會議,並在會後提出17項措施應對「大陸威脅」,隨後遭到國台辦的從列批評和嚴厲警告。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大陸的批評和警告,賴清德到底害不害怕?
一、賴清德為何很硬氣?
轉移內部矛盾
賴清德提出的「17項措施」中,包括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清查台灣民眾大陸證件使用、管控藝人對陸表態等。這些動作被馬英九基金會批評為「轉移台積電外遷質疑」,本質是通過製造「大陸威脅」轉移民眾對經濟衰退、產業空心化的不滿。例如,台積電赴美設廠導致島內「護島神山流失」爭議持續發酵,賴當局急需新議題轉移焦點。
迎合美國戰略需求
特朗普近期對台政策反覆,既威脅對台晶元產業加征關稅,又通過解凍對台軍援釋放錯誤信號。賴清德此時高調「反中」,實為向美遞交「投名狀」,試圖以軍事預算(計劃增至GDP的3%)、半導體產業鏈綁定等方式換取美國支持。
二、大陸警告的三重威懾
法理的威懾
國台辦明確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歷史和法理事實」,直接否定賴清德所謂「兩岸互不隸屬」的「台獨」說法。這種表述將賴的言論定性為「分裂國家」行為,為後續法律行動鋪墊。
軍事的威懾
「斷然措施」四字是大陸對「台獨」最嚴厲的警告。結合解放軍在美軍艦過航台海時「32架次軍機越過中線」的應對,大陸已展示隨時反制的能力。賴清德推動恢復軍事審判、擴編防務預算等動作,反證其深知軍事對抗毫無勝算。
經濟與社會的威懾
大陸持續擴大惠台政策與「台獨」清單的「溫差效應」,使島內觀光業者、台商等群體公開反對賴清德政策。台灣旅遊業者直言「與過去的白色恐怖無異」,反映賴當局「抗中保台」口號正失去民意基礎。
三、賴清德到底怕不怕?
政治出現了焦慮
賴清德一方面鼓吹「強化國際合作」,另一方面緊急管控藝人表態,暴露其既想倚外謀獨又懼怕大陸文化影響力的矛盾心態。台灣學者用「不作不死」評價其政策,島內輿論壓力加劇。
戰略空間被壓縮了
美國對賴清德「激進台獨」態度曖昧,雖刪除「不支持台獨」表述,卻也擔憂其引發台海衝突。這種「戰略模糊」使賴無法獲得明確保護承諾,正如洪秀柱所言:「特朗普裝瘋,賴清德卻像真瘋了」。
四、玩火者必自焚!
從李登輝「兩國論」到陳水扁「公投制憲」,歷次「台獨」挑釁均以失敗告終。賴清德宣稱「台灣1624年開啟全球化」的殖民史觀,更暴露了他「數典忘祖」的本質。大陸「反獨促統」工具箱日益完善,既有《反分裂國家法》兜底,又有RCEP等經濟槓桿,台當局任何分裂行徑都將加速統一進程。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賴清德的「強硬」本質是色厲內荏。面對大陸堅如磐石的統一意志,其所謂「17項措施」不過是困獸之鬥。歷史終將證明,逆流而動者必被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