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強者
寫在前面: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製序列中,曾經有過兩個陸軍第198師。第一個陸軍第198師,組建於1949年2月;1961年5月至10月,陸軍第198師撤銷。第二個陸軍第198師,組建於1969年11月;1985年7月,陸軍第198師撤銷。
步兵第594團3營7連,隸屬於陸軍第66軍198師。於1969年11月組建,1983年11月轉隸到武警天津總隊機動二大隊。今年是步兵第594團撤銷40周年,也是步兵第594團3營轉隸武警天津總隊42周年。
為了紀念這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部隊,經步兵第594團3營7連部分老戰友回憶,並查閱了有關軍史資料,整理了《步兵第594團3營7連簡史》一文,共計九章。歡迎老戰友們補充完善。
(此照片由步兵第594團3營7連第二任連長董有安提供。左起:時任7連副指導員常沛江、指導員陳先士、連長董有安、副連長劉銀榜)
陸軍第66軍前身是晉察冀軍區的冀晉兵團。1947年8月5日,在山西省五台縣東冶鎮召開大會,合編部隊,由獨立第1旅、第2旅組成冀晉兵團。1949年2月7日,在北京市順義縣正式編為解放軍第20兵團第66軍。軍長肖新槐、政委王紫峰。所屬第1旅編為196師;第2旅編為第197師;第3旅編為第198師,其中第7團編為592團,第8團編為593團,第9團編為第594團。
陸軍第198師前身是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該旅於1946年6月在河北省易縣成立。旅長馬輝,政治委員黃連秋。初轄第10團、第12團;1947年8月編入第11團。1947年11月,獨立第4旅編為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第3旅。
步兵第594團前身是宛平獨立團。該團於1945年9月在河北省宛平縣南興房成立。由晉察冀軍區十一分隊特務連、宛平新兵連、苑平武工第三隊、門頭溝工人大隊為基礎,又補入一部分新兵組成。1946年2月,將良鄉大隊編入,改為五分區獨立第2團。1946年6月,編為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第12團。1947年11月,編為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第3旅第9團。
陸軍第66軍孕育於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在解放戰爭中誕生、成長、壯大,在抗美援朝中越戰越強,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做出了新的貢獻,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和革命傳統的部隊。
1950年10月23日,陸軍第66軍奉命入朝參戰,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6軍。軍長肖新槐,政治委員王紫峰。第66軍參加了一至四次戰役。在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第198師在五音山地區與美軍第2師、偽8師各一部展開激戰,英勇抗擊五晝夜。594團3營在五音山阻擊戰中,冒著敵機和敵炮火的輪番轟炸,堅守500高地,頑強抗擊敵人,殲敵700餘名,使敵未能前進一步,榮立集體大功。1951年3月17日,奉命回國進行改裝,準備再次入朝作戰。在抗美援朝中,第66軍榮立戰功的有262個單位和2112名個人,其中特功13名、雙大功11名、大功362名。後改為在天津地區擔任海防任務。
1953年12月25日,根據北京軍區指示,第66軍黨委決定1954年修建部隊營房。三個師的建築面積為486226平方米,造價估算為6000多億元(舊幣)。1954年年底,三個師的營房建築工程基本完成。1955年2月,三個師部隊先後進駐營房。第196師駐楊村,第197師駐秦皇島,第198師駐天津馬場(592團駐漢沽、594團駐塘沽)。
(步兵第594團3營前樓,作者拍攝於2025年3月)
1961年,第198師撤銷。1961年5月,第198師機關(欠炮兵司令部)及師屬衛生營、內勤通信連調歸海軍;第593團(欠炮兵營)和師通信營(欠內勤通信連)調歸內蒙古軍區。
1961年8月,第198師坦克403團調歸第74師建制;第198師教導隊調歸河北省軍區。
1961年10月,第198師炮兵578團(欠57防坦克營)和軍炮兵基幹團152榴彈炮連合編為軍屬炮兵第173團;軍炮兵基幹團(欠榴炮營、加農炮營)和第198師高炮營合編為軍屬高炮第91團;第592團機關、直屬分隊(欠工兵連、高機連)和第594團防化排、軍區防化1、3營、噴火營合編為軍區防化第9團;第592團工兵連及第24軍一個簡編營,合編為軍區工程兵第9團;第594團(欠1、2營)編為北京軍區工程兵第5團,其中第1營編為589團第3營,第2營編為590團第3營。
1964年12月,根據北京軍區命令,第66軍負責組建並代管北京軍區工程兵第五工區和所屬工程兵第159團、160團、161團、162團。擔任天津、唐山、秦皇島地區的國防工程施工任務。主任丁春伙,政治委員郭祥。
1968年8月14日,天津地區「堆山」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第66軍召開。會議研究了中央軍委關於在天津地區堆三座人造山(代號「6801工程」)的決定。堆山工程由工程兵第5工區擔任,於下半年開工建設,1973年底基本建成。
(此圖為「6801工程」7號山,位於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庄附近)
1969年11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北京軍區工程兵第五工區(欠161團、162團)改編為陸軍第198師,隸屬於第66軍。師長丁春伙,政治委員張凡平。其中以建築第159團(欠四個連)為基礎,改編為步兵第592團;以建築第160團(欠一個營)為基礎,改編為步兵第593團;抽調159團四個連和160團一個營,組建步兵第594團;建築第161團擴編為工程兵大團;建築第162團改編為北京軍區守備1團。步兵第594團團長續還生、政治委員侯歧山。
(步兵第594團首任團長續還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一帶發生7.8級強烈地震。駐唐山第197師營房90%倒塌;駐津部隊營房有20%嚴重受損。第66軍犧牲幹部、戰士158人,其中副軍長1人、團干3人、營以下幹部36人、戰士118人;亡職工、家屬43人;來往軍人26人;重傷396人,輕傷1100與人。10月18日,第66軍召開抗震救災慶功受獎大會。在抗震救災中湧現的先進集體和功臣模範有:立功受獎的團2個(196師炮兵團、197師589團),營和相當營的單位19個,連和相當連的單位71個,排53個,班和技術小單位158個;個人榮立一等功11名,二等功194名,三等功885名,受嘉獎的4732人。第594團記一等功的個人有:6連戰士王剛銀、3營機炮連副指導員焦國平。
(陸軍第66軍部分部隊官兵趕赴唐山抗震救災現場)
1981年10月,第66軍接受引灤入津工程施工任務。總任務是:掘進隧道2450米;掘開式通道灌注1100米;修建節制、進水、安全閘各一個;建築房屋200平方米。總土方量363800立方米;混凝土67400立方米。任務由第198師擔任,並加強196師、197師、軍直工兵營;總兵力9000人,預定1983年完成。
1983年,第198師及其配屬分隊,懷著「為民造福、為四化做貢獻,為解放軍爭光」的崇高思想,經過艱苦奮戰,僅用一年零二十天時間,於5月底勝利完成所擔負的引灤施工任務。比國務院計劃工期提前了兩年。經驗收,工程質量全部達到設計要求。中央軍委給198師頒發了嘉獎令和「揮師引灤,為民造福」的錦旗;國務院水電部向198師頒發了「基本建設銀質獎牌」;時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領導,都對引灤工程施工部隊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親臨施工工地視察和慰問。8月27日,第66軍在「八一」禮堂為198師召開了慶功大會,表彰獎勵了478個單位和7207名先進個人。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總參謀長楊得志、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傅崇碧、副司令員閆同茂、副政治委員楊白冰,在津會見第66軍軍長龐秀廷、政治委員趙江、副軍長王稼祥,第198師師長謝榮征、政治委員王基山、副師長左爾文等引灤入津有關人員)
1983年11月10日,北京軍區命令:調第197師591團2營,交河北省武警總隊;調第198師593團3營、594團3營另一個步兵連,交天津市武警總隊。
(此照片由原步兵第594團3營營長宋富錦提供,時任武警天津總隊機動二大隊大隊長)
1985年7月11日,根據北京軍區司務字第46號通知:天津警備區與陸軍第66軍合併整編,稱天津警備區。第196師、坦克1師劃歸天津警備區建制。軍高炮團、工兵營、通訊營和第197師調歸第24軍。軍坦克團和軍區汽車第2營調歸第27軍。撤銷第198師和軍炮兵團。步兵第594團撤銷時,團長杜克明、政治委員楊國慶。
後記:
本篇部分文字和圖片摘自《陸軍第六十六軍軍史》,在此向軍史編寫組成員致以誠摯謝意。
非常感謝青墨留香老師的精彩點評和熱情鼓勵!
作者軍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