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都看到了這個視頻。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州,一位上了年紀的紅衣女性,默默的走到烏軍徵兵人員面前,引爆了購物袋裡炸彈。最終造成自己和一名士兵死亡,另有6人重傷。
畫面實在過於血腥,殘肢斷臂遍地,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影像,全都是打了碼的。
新聞最後還有一句,此類事件在尼古拉耶夫地區並非首次發生。這已經是尼古拉耶夫州近期的第三起徵兵引發的暴力事件。
根據一些報道說,這位大媽兒子已戰死前線,她還有個未成年的小兒子,被她留在了酒店裡。
憤怒絕望的母親和徵兵辦的人同歸於盡。這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難以想像的。
一個地域廣闊(不算俄羅斯,歐洲面積最大),有礦,有糧,有高素質勞動人口的國家搞成這樣,究竟是誰的錯?
更令人錯愕的是,這件事情曝光後不久,竟然又傳出了一種說法——自殺大媽其實是俄羅斯招募的間諜。她並不清楚包裹裡面有致命的炸藥,是在不知情的狀態下身亡的...
理由是,這大媽的老家在波爾塔瓦州,她和小兒子出現在尼古拉耶夫州,幕後肯定有俄羅斯的陰謀。
但他們卻隻字未提,大媽那戰死的兒子,就是在尼古拉耶夫州被抓了壯丁的。
在沒有任何切實證據的情況下,張口就給烏軍陣亡士兵的媽媽扣一個「通俄」的帽子,定義成間諜或者為了錢為敵人做事的叛國者。他們的良心能過得去嗎?
首先,從年紀上看,這位大媽,她曾經生活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系著紅領巾站在列寧雕塑下面自豪的拍過照。
那個階段的蘇聯全民,特別是青少年,幾乎都會接受一套非常完善的軍事教育。
這種教育並非是普通的防空防化宣傳或者走正步,而是真刀真槍的體驗。
你看,下圖為1970年代,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所高中,學生們在被訓練拆卸機槍。
講台上的是一挺捷格加廖夫dp-27輕機槍。近處兩個學生正在拆解的是一支卡拉什尼科夫ak-47突擊步槍,機匣蓋已經被取下。後排左側的學生手上的是一支波波莎衝鋒槍。教室周邊的牆壁貼滿了槍械知識和軍事操典科普挂圖,非常豐富。
經歷過前蘇聯歲月的各加盟共和國公民們,應該都具備一定的武器裝備基本常識。
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烏克蘭大媽,她能對購物袋裡的東西毫無警惕性?
(爆炸現場)
另外,要說做俄羅斯間諜就要和烏軍同歸於盡?看到這種「一次性」的用法後,哪個間諜還敢再給俄羅斯賣命?
採用這種極端方式,但卻隨便引爆在了普通大街上,僅僅針對基層徵兵官?為什麼不去找那些高價值目標?
可以說,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烏克蘭大媽同歸於盡的選擇,都屬於個人行為,就是想要用犧牲自己的這種極端方式,表達個體訴求。
更何況,類似悲劇在烏克蘭早已不是孤例:
就看2025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羅夫諾市徵兵中心爆炸,1死6傷;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徵兵點爆炸,1人重傷;
赫梅利尼茨基州同日兩起爆炸,1死4傷。
這些數字背後,大都是被逼至絕境的普通人。曾經的一位倖存者顫抖著說:「他們帶走了我的兒子,現在還要帶走我的丈夫,我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這幾年來,網路上總有人喜歡把俄烏戰爭類比中國的抗戰。但是要注意了,咱們中國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徵兵,可均未發生過這樣的對抗性事件。中國人民的參軍抗戰意願,非常高漲。
而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倆國家的情況卻很特殊,特殊到了整個地球幾乎都沒有任何一個類似的先例可以供參考。
他們在一起了300多年,分開才30來年,無論是民族習慣,還是歷史文化。非常多的東西,都是捆綁的、共通的。
如今的敖德薩、尼古拉耶夫、馬里烏波爾、克里米亞,全都是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由她的生活兼事業伴侶波將金帶著俄軍,通過和土耳其的數次血腥交戰,付出極大代價後奪來的。
所以,那些黑海-亞速海沿岸的烏克蘭城市,又被稱為「葉卡捷琳娜大帝送給東斯拉夫人的禮物」。
再後來的蘇聯時代,烏克蘭和俄羅斯,繼續一起過。直到30多年前,蘇聯解體,一時間,無論是烏克蘭人,還是俄羅斯人,普通群眾們都懵了。
這個蘇聯解體,屬於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先是中央那十幾個人開會商量好了,決定散夥,然後再開始慢慢瓜分蘇聯全境的各類遺產,比如工業、軍隊、航空,資源、基建等等。
而前蘇聯地區的老百姓甚至很多地方基層政府,可能也是花了好幾年,才徹底搞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
因此,那些蘇聯解體後,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在「國外」工作/服役的人們,在登記國籍的時候,他們的理解,或許就相當於把戶口遷到工作單位所在地差不多。
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前蘇聯地區的人們才漸漸適應了這樣的狀態。
這時候的烏克蘭跟俄羅斯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你看,這是2010年,烏克蘭基輔舉行衛國戰爭59勝利日的閱兵現場。
數百名烏軍士兵身著蘇聯軍服高舉蘇軍戰旗接受檢閱,高呼「烏拉」。
烏克蘭總統衛隊和俄第45特戰旅組成的俄烏兩軍聯合方陣並肩走過主席台,以彰顯兩國兩軍的手足之情。
在2014年烏克蘭退出獨聯體之前,雙方仍舊在商貿,旅遊,定居,遊學,交通等方面,仍舊參照國內事務辦理。兩邊往來很密切,親戚朋友分布兩國的現象非常普遍。
比如俄劇《切爾諾貝利-禁區》第一季中,幾個十七八歲的小青年,就能開著一輛老掉牙的俄羅斯牌照汽車輕鬆進入烏克蘭,隨身帶著護照就行了。在烏克蘭境內也是暢通無阻,當地居民大多都沒把他們當作外國人。
一方面這是共同的歷史和東斯拉夫民族的血緣聯繫。另外更是,按因為承接蘇制工業體系,烏克蘭的配套上下游產業鏈,都離不開俄羅斯。甚至,根據獨聯體的相關協議,烏克蘭境內前蘇聯國企職工的退休金,也主要由俄羅斯進行支付。
但隨著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賭氣宣布退出獨聯體,這部分退休金也沒了著落。
這導致,作為烏克蘭「老工業區」,烏克蘭東部各州,特別是前蘇聯大型國企雲集的頓涅茨克和盧甘茨克分裂情緒陡增。
隨後,長達八年的頓巴斯戰爭開打。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烏克蘭的情況非常特殊,光用民族去識別國家,是不適用他們的民情和國情的。
很多烏克蘭人也不傻,他們也拎得清楚,一旦被抓了壯丁,究竟是在為民主自由和祖國而戰,還是為寡頭而戰,或者是在為北約的「洋大爺」而戰。
因此,他們被拉走時,往往顯得非常抗拒。
當老母親的血染紅街道的時候,政治家們正把戰爭當作籌碼進行交易:
俄羅斯佔了烏東精華地區,還要強制烏克蘭「永久中立」;
美國要求烏克蘭用50%的礦產償還債務,否則直接斷供;
歐洲,心急火燎的等著聽通知。
最終,無論戰爭以什麼形式結束,唯一被獻祭的,依舊是普通人的生命。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