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守島官兵正在巡邏執勤。張 軒攝
黃海海域,濃霧漸散。一大早,記者乘上了前往海洋島的輪渡。
海洋島位於黃海深處,有「黃海前哨」之稱,是長山群島中距離陸地最遠的海島,也是我國的領海基點之一,北部戰區海軍某部就駐守在這裡。
「在冬天,停航是常有的事,能上島是靠運氣。」同行的一名幹部告訴記者,海洋島山高岸陡,上島下島都得乘坐輪渡,遇到大風天氣或者惡劣海況,輪渡就會停航,官兵家屬上島探親多有不便。這幾年,該部陸續將島上幾處老舊公寓翻新改造,還添置了家電傢具,為家屬來隊生活提供便利。現在每到寒暑假,都會有家屬帶著孩子上島團聚。
這次一起上島的,就有幾名來隊家屬。經過數小時海上顛簸,一座小島出現在海面。「看到了!看到了!爸爸就在那個島上吧?」船艙里傳來稚嫩的童聲。
下船登島,記者雖然身著厚厚的棉衣,但撲面而來的寒風還是讓人感到了寒意。
驅車行至半山腰,抵達該部營區門前,一塊刻著「守島為國、以苦為樂、創業建功、奉獻自我」16個字的石碑映入眼帘,這就是一代代守島官兵總結的「海洋島精神」。石碑兩側,描繪第一代守島官兵墾荒開拓場景的壁畫格外顯眼。
「島上高鹽高濕,石碑上的顏料很容易被侵蝕褪色,所以我們一年要幾次補色,讓它一直保持鮮紅,也寓意『海洋島精神』永不褪色。」正在執勤的警衛連班長姜凱航坦言,海島岸勤兵既不能隨艦馳騁大洋,又無法享受陸地的便利,常年多風多霧的環境,讓一些官兵患上了風濕類疾病。
環境雖艱苦,但姜凱航從未懈怠。守島6年來,他工作訓練總是沖在前面。
「起初我一心想當艦艇兵,得知被分到海洋島時有些失落,當時想當兩年兵就退伍。但上島後,我漸漸明白了當兵的意義,也認識到,這座海島再小再遠,那也是祖國的神聖領土,總得有人來守。」說起這些,姜班長很是感慨。
姜凱航能紮根海島,島上的「半個指導員」功不可沒——
營區內,營房順著山勢排開,一棵棵樟子松沿著坡路挺立,其中兩棵松樹格外粗壯。「這是第一代守島官兵種下的,如今已有60多年樹齡,我們都叫它們『紮根樹』。」某營姜教導員告訴記者,當年,守島官兵栽過很多樹,但由於環境惡劣,大多都沒能成活,只有這兩棵松樹活了下來。從此,每當有新兵上島,老兵都會和他們講起這兩棵樹的故事,激勵他們紮根海島。後來,經過一茬茬官兵努力,成活的樹苗越來越多,但這兩棵「紮根樹」,始終是官兵們眼中的「半個指導員」。
營區周圍,記者還看到一片已經撂荒的菜地。「以前運輸和儲藏條件有限,海況不好的時候,很長時間都等不來補給,『天寒地凍雪漏風,頓頓卷餅和大蔥』,是當年海島冬季駐防生活的真實寫照,那時的官兵自己墾荒種地,充實補給。」姜教導員說,如今,碼頭經過改造,可以直接對接大型滾裝船進行補給,新型倉儲設施也延長了食品儲存時間,不僅能保證守島官兵吃上新鮮蔬菜,還能為靠港艦艇提供補給。
「以前條件那麼艱苦,前輩們都能堅持下來,現在條件越來越好,我們更有信心把使命任務完成好。」姜班長說,這幾年,上級多次對營房設施進行修繕,不僅冬季供暖有保障,健身房、圖書室、活動室等場所設施也得到完善,官兵還根據愛好成立了10餘個興趣小組。周末休息時間,各個興趣小組就會開展文體活動。
正逢周末,夜幕降臨,記者剛走進活動室,就被現場熱鬧的氣氛所感染。
「我們堅守在海島之上……」一支由守島官兵組成的「電聲樂隊」,正在排練自創的《黃海前哨之歌》。樂隊主唱是「00後」戰士崔博文,入伍之前他就喜歡音樂創作,這首改編的歌曲正是他的作品。
「自然環境雖然比較艱苦,但大家都深知肩負的職責使命重大,雖苦猶甜。」崔博文說,這首歌唱出了大家「守島為國、以苦為樂、創業建功、奉獻自我」的心聲。
夜色漸深,活動室門窗上開始掛上冰花。璀璨星空下,幾名執勤的戰士站在瞭望點位,警惕地注視著遠方。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