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上召開的總結會議上,粟裕拍響了會議室的桌子,發出令人深思的警告:這不是戰場,是閱兵場!」——那麼是什麼讓粟裕大將發出這樣的警告呢?
1953年,隨著美國在「三八線」簽署停戰協議,朝鮮戰爭標誌著結束,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場戰爭中,志願軍贏得了極其重大且令人矚目的勝利。
同時也在這場戰爭中讓我們第一次認識到了真正的現代化戰爭,認識到了我軍的後裝保障能力和裝備的現代化缺失。
軍委領導部署決策。抓調整部隊體制編製和戰法,盡最快速度從「小米加步槍」向現代化軍隊轉型。
在1955年,我軍通過引進裝備和自我製造等方式組建了擁有蘇聯裝備的64個陸軍師,以及2300余架的米格15戰鬥機。合成化作戰能力以及軍隊現代化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954年,第一次台海危機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頻繁在我國的台灣海峽巡航,美國和台灣當局簽署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解放軍對台部隊枕戈待旦並且急迫需要驗證抗登陸作戰能力
此時,總參謀部正在尋找一個地理位置和環境與台灣半島較為相似的地點展開一場大演習,通過演習查找問題進一步提升戰鬥能力。而遼東半島以其膠東半島形成的「渤海鎖鑰」的特點,成為模擬台海防禦的理想演習地域
我國向蘇聯軍方派出邀請,希望可以派出顧問代表團來指導。蘇聯方面收到邀請後,派遣當時蘇聯國防部副部長的朱可夫元帥為首的顧問團,但是演習的方案完全是按照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念。計划動用十一萬兵力,1000餘輛坦克(包括當時引進的蘇聯T-34坦克和繳獲日軍及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繳獲坦克)及300餘架戰鬥機。
軍委決定,演習總指揮為葉劍英元帥為演習總指揮,副總導演是時任總參謀長的粟裕大將以及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的陳賡大將
粟裕大將是第一任總參謀長,是在解放戰爭中唯一指揮了一個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大將。也是大將軍銜中排名第一的「戰神」
陳賡大將更是家喻戶曉,是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直接首長,在長征中他擔任中央縱隊幹部團團長,擔負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的任務。再後來的抗日戰爭中在華北創下輝煌戰績曾經讓惱羞成怒的日軍專門學習了漢字,在裝甲車上寫下了「專打386旅」的狂言
當時的預案為發現敵軍在黃海集結,我方迅速啟用雷達和岸防部隊偵查體系。
三個階段
演習按照預定計划進行,雄偉壯闊的坦克集群一線平推,頗有決勝千里的豪邁氣勢
此時,蘇聯代表團手持望遠鏡看著眼前的鋼鐵洪流越過河灘後,其履帶碾壓過的泥漿飛濺起三米多高,但他們沒有注意到。
粟裕的腕錶正在和他的內心一共震蕩!坦克突擊集群居然比預案中所規定的時候整整延遲了189分鐘!
在晚上召開的總結會議上,粟裕拍響了會議室的桌子,發出令人深思的警告:這不是戰場,是閱兵場!因為他通過此次演習,認識到我國的地形並不等同於歐洲平原。
我國百分之60的國土是丘陵地帶,而這並不適用於重型坦克裝甲集群一線平推。
三天過後,一份絕密的彙報送到了中南海,參謀們發現,參演部隊裝備的蘇制122毫米榴彈炮在轉移陣地所需要的時間比在抗日戰爭時期繳獲裝備的的日本94式山炮慢了三倍。
由此,我軍逐步開始擺脫蘇式戰法,開始探索適用於我軍的戰鬥思想,到1956年,彭德懷元帥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以我為主」的建軍思想。並且催生出「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