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民用交通工具為定位出現的摩托車,誕生以來卻被賦予了多重身份,在很多領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正因為這多重身份的加持,為摩托車的發展和進化注入了助推劑,讓摩托車找到了生存的理由,獲得了生存的土壤……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看到了摩托車威力的各參戰國都在軍用摩托車方面加大了投入。先來說說德國。一戰失利使德國軍事工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和嚴格限制。為謀求發展,德國便將生產大炮的尊達普(Zundapp)和製造飛機發動機的寶馬公司轉行進行摩托車生產。早在1935年,德國陸軍就成立了軍用摩托車部隊,1937年11月,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要求寶馬和尊達普兩家工廠為軍隊研製專用挎斗摩托車。設計目標規定:車輛最大載荷500千克(3名全副武裝士兵),越野胎寬度4.5英寸、直徑16英寸,且擋泥板必須預留足夠空間以便加裝防滑鏈,並要求最大續航里程350千米,最高時速95km/h,最小穩定速度4km/h。

在這些要求下,兩家公司分別推出了自己的產品(即後來的BMWR75和ZundappKS750)。寶馬公司生產的軍用摩托車主要有R12、R35、R71和R75,除了BMWR 35為中型摩托車外,其餘均為重型摩托車。尊達普公司生產的主要型號為KS600和KS750兩種重型摩托(多數是邊三輪)。KS750的輸出扭矩強大,能夠拖曳相當大的重物,在軍隊中素有「綠色大象」之稱。KS750和R75兩種軍用摩托車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換性,這樣便於戰時零部件的後勤保障。

二戰期間,為德軍研製和生產軍用摩托車的廠家除了寶馬公司、尊達普公司之外,還有NSU公司和DKW公司。按照發動機排量的不同,德國軍方將軍用摩托車分為三個等級:排量350mL以下的為輕型摩托車,350mL至500mL之間的為中型摩托車,500mL以上的為重型摩托車。與寶馬以及尊達普相比,NSU和DKW的摩托車產量較少,NSU摩托車主要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裝備德軍。從1940年起,NSU開始專門為德軍生產一種外形古怪的半履帶式摩托牽引車ETTENKRAD(NSUHK-101),這種車前半部分和摩托車完全一樣,而後半部卻採用了交錯負重和履帶式行走裝置,牽引力更大,特別適合惡劣地形的行軍。

德國軍用重型摩托車製造工藝精良、性能優越,同時也導致其製造成本極其高昂,一輛BMW R71或Zundapp KS750摩托車的成本造價幾乎是當時裝甲車的2倍。二戰中,納粹德軍的軍用摩托車沖在助紂為虐的最前方,它們在戰爭中的表現極大地刺激了蘇聯軍用摩托車的發展。1939年,斯大林授意有關部門想辦法搞到BMW R71的技術資料,希望為蘇軍裝備這樣一種用途廣泛的軍用摩托車。於是蘇聯人想法弄到了5輛BMW R71邊三輪摩托車和全套設計圖紙並進行仿製,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紅色經典烏拉爾M-72軍用摩托車(我國長江750軍用摩托車的前身)。

二戰中,歐洲第二戰場開闢後,英國無敵公司生產的G3L單缸軍用摩托車全部以淺黃色加以彩繪,執行「沙漠風暴行動」的軍事任務。該車第一次在車身上採用了數字識別系統和遮蓋式車燈,可以勝任高難度條件下的長時間作戰。

二戰期間,無敵公司為盟軍提供了近8萬輛軍用摩托車。1940年,隨著希特勒「閃電戰術」在歐洲頻頻得手,凱旋廠遭到轟炸,直至二戰中期才恢復生產能力,儘管如此,該廠仍為盟軍提供了近4萬輛頗具戰鬥力的軍用摩托車。除此之外,英軍還曾研製出裝備傘兵的空降軍用摩托車,譬如享有「飛行跳蚤」之稱的RoyalEnfield輕型軍用摩托車。

有關空降摩托車,在這裡還要多說幾句。1942年,Excelsior公司在英國軍方的要求下開發了一款名為Welbike的傘兵單人摩托車。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這款車共生產了3641輛,供英軍特種部隊執行特殊任務使用。

Welbike採用一台98mL排量的單缸兩衝程發動機,設計最高時速48km/h,續航里程140千米。為了滿足特殊任務的特殊需求,該車結構簡單,重量僅有32公斤,比如今的電動車還要輕巧。在摺疊車把、調節座椅之後,能夠放入標準的降落傘空投容器中。強調小規格的此車沒有懸掛系統和燈光信號裝置,只設計了一隻後制動器。降落地面後,傘兵只需徒手打開彈簧銷取出該車,調整好座椅拉出車把即可啟動,熟練的傘兵在20秒內就能完成上述操作。

1944年9月17日至25日,盟軍在荷蘭境內發起了名為「市場花園行動」的大型空降作戰,Welbike作為傘兵的標準配備出現在這場反法西斯的戰鬥中。但是,這款曾被軍方寄予厚望的特種作戰車並沒能在實戰中取得預期效果。首先,因為該車與傘兵在重量上的懸殊過大,導致雙方在降落點上存在的距離太遠,傘兵在落地後要做的不是迅速隱蔽,而是尋找摩托車。所以,很多車在落地之後被敵人搶先一步,成為他們的戰利品……

駕姿方面的限制也是Welbike的短板之一。雖然此車可以調節座椅、車把的高度,但對於身材高大的歐洲士兵來說,怎樣調節都得不到舒展的乘坐空間。駕駛該車是一種對身心的雙重煎熬,士兵們被迫用彆扭的姿勢蜷縮在車上,移動的路程近還能忍受,若是路程稍微遠一點,那就非常難熬了。所以,在惡劣的戰場道路中,Welbike被很多士兵扔掉了。

二戰後,Welbike消失在軍方的採購清單中,Excelsior公司也停止了生產。有趣的是,這款在戰場上表現欠佳的小車在民間擁有了一批擁躉,英國人約翰·多爾芬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名為「柯基摩托」的公司,生產Welbike的民用版本。這個名字,源於此款車在外觀上與矮趴趴的柯基狗很相似。另外,本田在80年代推出的Moto Compo(俗稱小板凳),在造型和車體構造方面也與Welbike高度相似……

美國的摩托車行業也是戰爭的受益者,最大的贏家則是印第安和哈雷。尤其是哈雷軍用摩托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憑藉偏三輪系列迅速崛起,賺得盆滿缽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美國對日本正式宣戰,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製造公司立即受命為美國軍方及其盟軍提供軍用車輛。按照軍方的要求,這些軍用摩托車主要應完成偵察、緊急投遞軍事文件和執行特殊運送等任務。哈雷-戴維森公司很快推出了著名的WLA邊三輪軍用摩托車,這款裝配了V型雙缸750mL排量頂置凸輪軸的風冷發動機堅固耐用,整車具有外形美觀、越野能力強、可靠性高等特點,受到了軍方的好評。至二戰結束時,哈雷-戴維森公司共為盟軍生產了9萬多輛WLA型軍用摩托車。為了紀念二戰的勝利和表彰哈雷WLA軍用摩托車的作戰功績,美軍賦予了該車「解放者」的稱號。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通過外援和採購的形式,也組建了小規模的摩托化部隊(詳見本節組圖),哈雷等品牌的軍用摩托車在中國境內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義大利等國家也是主要的軍用摩托車生產國,這些國家生產的軍用摩托車被用於偵查、運輸、救護、通信等多種任務,為軍隊提供了迅速、靈活的交通工具。有些配備機關槍、小炮的車型則直接參与作戰。在戰爭結束後,軍用摩托車繼續在和平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活躍在治安、消防和緊急救援等領域。

進入上世紀50年代,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軍用摩托車在軍車陣營中的地位不再舉足輕重,更先進、承載功能強悍的軍用汽車成為主角。但是,憑藉通過性能和機動靈活的優勢,軍用摩托車仍在軍隊裝備中佔據重要位置,誕生了許多用途更加廣泛、可靠性更高的軍用車型,譬如能夠迅速進入作戰狀態的反坦克摩托車。

中國的軍用摩托車生產始於建國後的井岡山牌兩輪車,發揚光大於長江750邊三輪。在鼎盛時期,我國僅生產長江750的廠家就有近20家,型號多達84個(包括兩輪和正三輪)。從建國初期至上世紀80年代,上海產東海750、幸福250等三輪、兩輪車也是部隊的通信兵用車。尤其是幸福250,因為成為「軍用車」才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幸福250型摩托車剛投產時產量和銷量都很低,年產量只有600輛。1963年,解放軍總後勤部經過實車測驗考核,將幸福250列入軍隊採購裝備名單中,從此,該車銷路大開,產能也隨之迅速擴大,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現代軍用摩托車也更加先進——GPS定位、防雷裝置、防彈裝置等配備提高了摩托車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也能有效保障軍事人員在執行任務時的人身安全。具有零排放、低噪音、低維護成本等優點的電動摩托車已經在軍隊中出現。此外,未來軍事摩托車有可能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如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以提高作戰效率。
未完待續……
(部分圖片資料來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本文為雜誌內容刪減版,詳見《摩托車》雜誌2024年5月刊。各大電商平台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