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開打之前,俄羅斯世界軍事實力第二毫無爭議。武器裝備先進且量大管夠,兵源充足,軍隊多年以來也一直擁有實戰經驗。在許多人眼裡,軍事實力第二的俄羅斯即使跟第一的美國不說不相上下,也是能有一戰之力的。
兩年多過去了,還能保持相同結論嗎?
對俄羅斯軍力再樂觀的人也應該認識到:別看世界第二與世界第一之間只差一個身位,原來是存在著代差的。
武器方面就不用多提了,俄制武器普遍表現出的是參數強大,實戰弱雞。隨便舉幾個例子,俄羅斯的A50預警機、匕首超高音速導彈、T-14阿瑪塔坦克和SU30、SU57戰機等,以前都是蒙著神秘面紗,輕易不以示人的「大國殺器」。但到了烏克蘭戰場,蘇27/30/35系列戰機的表現極其糟糕,S400防空導彈的性能完全注水,「匕首」「鋯石」等號稱不可攔截的導彈先後被攔截,A50連創尷尬記錄。以至於T-14、蘇57被嚇得不敢登場,以免扯掉最後的遮羞布。
當然了,沒有無敵的武器,再先進的武器也不能包打天下。問題是,烏軍裝備可是離排名第一的美軍差了十萬八千里。美軍給點閹割版的海馬斯、三五套愛國者2、老舊型號的F16,就已經足夠俄軍的大殺器喝一壺。那些真正頂尖的,航母戰鬥群、武裝直升機、F35、B2,這些都沒支援。那麼試問,若以正兒八經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頂尖武器,對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頂尖武器,豈不是降維打擊。
那俄羅斯說了,我質量不行,我用時間、數量來耗死你總可以吧,誰敢不承認我天下第二的實力?
這就牽涉到了戰爭潛力問題。
戰爭潛力拚什麼,第一拼資源,第二拼資源轉化率。
資源又分為幾個部分,國土縱深、實控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土縱深就是領土面積,俄羅斯領土要遠遠大於美國。這方面俄羅斯完勝,但沒什麼用,論資源實控程度,美國至少得再加上加拿大墨西哥,可以甩俄羅斯幾個身位。俄羅斯資源豐富沒錯,它坐擁各種豐富資源,但是開採和運輸的成本極其之大;它有廣闊的適宜種植的土地,但是卻沒有適宜種植的氣候;它有這麼長的海岸線卻沒有幾個不凍港;它有1.44億人口,1700萬平方公里疆域,但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只有東歐部分,麻煩的是,它的資源都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那邊。
俄羅斯有資源,但總體氣候並不適宜生產,氣候本身也不適合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冬天供暖成本太高,地域廣闊,交通設施落後又造成了運輸成本高企。而且沒什麼出海口,這基本上不滿足生產要素了。其絕大多數地區交通落後、人煙稀少,基建落後,民生凋敝,沒有維持資源實控的條件。
俄羅斯人口密度
俄羅斯油氣資源分布
難以開發的遠東
然後是人力資源。俄羅斯有1.44億人口,粗略刨去一半女性,剩7200萬;再去掉老人兒童,剩2200萬成年壯年。要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工廠政府企業農民醫生等等都需要人手,俄羅斯在不使經濟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能徵召的兵力也就400—600萬。兩年多傷亡了數十萬,已經是傷筋動骨了。
有數據佐證,根據今年8月的一份調查,在2022年2月至2024年5月期間,陣亡俄羅斯士兵的平均年齡從2022年初的 30.2歲增加到了2024 年7月的37.8歲,這表明俄羅斯基於人力優勢開展大規模進攻行動並取得領土收益的能力,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可持續。
美國呢?就算無腦地套用人口數量來計算,美國能徵召的兵源也要數倍於俄羅斯。但是不對啊,要照這麼算,世界第一軍事強國豈不是印度?所以看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不能光看人數,更要看它的人口質量。
從人口質量來看,全美持槍人數是6500萬,有近80萬人擁有各類飛行執照。急救培訓相當普遍,影響全美30%人口。以上意味著戰爭能頂上的預備役人口真的不少。而且美國實際相當尚武,再有錢有權的家庭,也以出戰鬥英雄為榮。富二代,權二代上戰場身先士卒很普遍。尤其打算參與政治的,去軍隊幾乎標配。
不信你看歷屆美國總統,根據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U.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編製的一份名單,美國45位總統中有31位曾以某種身份在軍隊服役。就連看似跟軍隊不沾邊的特朗普,年輕時也讀過紐約軍事學校,獲得過軍校生上尉(候補軍官)的職位。
特朗普軍校照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許多人會說第二名還是戰鬥民族呢,他們也尚武啊。真正讓第二名絕望的是第一名所擁有的人才,全世界精英只會往美國跑,不會往俄羅斯跑;全世界的科技創新,以美國為龍頭,沒人會想到俄羅斯。世界10強大學美國佔7所,20強大學美國佔13所。他們聚集了人類科技和人才,人才的質量超過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這方面,不光俄羅斯沒得比,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法比。
因此在資源上面,第二名僅有領土大,但資源實控率低,人力資源更不如第一名。
決定戰爭潛力的第二個方面是資源轉化率。資源轉化率,一個是工業化程度和規模,一個是體制效率。
工業化程度和規模,第一和第二比較,哪怕是戰前,也不會有人相信俄羅斯能超過美國。俄羅斯軍工的強大在於蘇聯遺留下來的武器庫存,現在消耗得差不多了,也就不行了。號稱發達的俄羅斯重工業,已經淪落到要進口朝鮮的火炮和炮彈,戰前誰敢信?
這方面就不多列舉了。但是決定資源轉化率的重要指標還有體制效率問題,它會在極大意義上限制資源轉化率。
沒有絕對完美的體制,各種體制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問題。你說美軍中有沒有貪污腐敗、騙政府補貼、以權謀私、各種小山頭等等問題?肯定會有。但與俄羅斯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俄前任國防部副部長布爾加科夫被捕,因貪污及供應劣質軍糧。另一副部長伊萬諾夫被控貪腐及叛國,涉資數十億盧布。這還算溫柔的,瓦格納那才叫狂野。
很顯然,不同的體制,資源轉化率的高低絕對是相差很多的。好比說同樣十億軍費,美國和俄羅斯能幹的事是不一樣的。
你看,資源和資源轉化率各個指標,第一名全面碾壓第二名,兩者的戰爭潛力不在同一個級別。別看美國現役陸軍也不過45.2萬人,以上種種因素決定,美國一旦爆兵,不但爆人口,還爆產能。
二戰的德國吃過大虧,戰爭爆發前,德軍參謀部曾對美軍做過評估:美國陸軍僅4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以及1個預備師,總數不到10萬人,其手中只有300多輛坦克。紙面實力甚至還不如波蘭,而且他們的裝備也不佔優(當時美軍用的還是M1903步槍、M1917式頭盔等老式裝備)。得出的結論是:美國陸軍常備軍和保加利亞一個水平,無力干涉歐洲大陸。
總體上,屬於可防可控。
結果美國短短几年爆了1000多萬軍隊,年產坦克2萬輛,飛機4萬架,共建造150多艘航母,先歐後亞,直接把軸心國幹了個稀碎。
而今天的第一名,由於其手握人才與創新優勢。一旦爆兵,恐怕除了爆人口、爆產能以外,還得加上個爆科技,這是讓對手無法想像的。
許多人整天喊現在美國不行了,衰落了。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敢去嘗試和美國進行正面軍事衝突,朝鮮+伊朗+俄羅斯也不敢。薩達姆、卡扎菲倒是敢,無了。
最後是實戰表現了。理論上看,俄軍也是一支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隊。當年苦戰車臣,喬治亞、克里米亞兵不血刃,在敘利亞又如中游砥柱,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俄烏戰場證明,那都是錯覺。這場戰爭表現出,俄軍幾十年來沒有什麼進步,它的綜合實力並沒有達到自我宣傳的高度。之前贏過幾次,純粹是因為對手實力太弱。1.73萬平方公里的車臣血戰後還能拿下,換個60多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立馬就不行了。
那你說第一名行不行,有兩個例子是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比烏克蘭要小一點,但美軍跨越了半個地球帶著聯軍做的很多事情,2022年俄軍在自己家門口都沒有做到。
有人會說這不公平,美帝那是糾集了各路諸侯啊。可是俄羅斯也可以啊,召集前蘇聯一眾加盟共和國,還不一下就滅了烏克蘭。可人家為什麼不幹呢,反而都防賊似的防著他。那實在不行,伊朗、敘利亞、阿富汗、哪怕真主黨、哈馬斯、胡賽武裝都行啊,他們倒是有心,有這個戰爭潛力嗎?支援人手不行,支援武器呢?破銅爛鐵,還不如俄羅斯自己的武器。真正出人手幫忙的,只有個最苦最窮的,但僅限於出人,要錢要高精尖,一樣沒有。
這表明的是一個戰爭關鍵問題,全球軍事格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它不是兩個人單挑,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換句話說,軍力的強弱不僅僅取決於傳統的力量,還更有賴於國際合作,依賴於資源、信息、科技成果的共享,才能提升後勤保障和綜合的作戰能力,這些方面都是俄羅斯的短板。恰恰第二名朋友很少,就算有幾個還都是窮朋友,要不就乾脆自己也在挨打。怎麼合作,沒這個能力,和第一名沒法比。
以上,俄烏戰事仍在繼續,「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成色不足已被驗證無餘。原來全球軍事實力第一與第二之間的差別,不是差一個身位,而是存在全方位的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