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2024年11月30日23:02:05 軍事 1582

也許令很多朋友沒有想到的是,敘利亞戰爭雖然似乎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了,但是實際上這場戰爭至今也依然沒有結束。雖然巴沙爾總統在俄羅斯、伊朗等國的支持下基本已經穩住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以及周邊的局勢,但是如今的敘利亞其實並未完成「收拾山河」的重任。這個國家目前可以說是一個「三分天下」的局面——除了中西部和南部的巴沙爾當局之外,敘利亞北部還有反對派武裝盤踞的伊德利卜等地區,敘利亞東部則是受到美國支持的庫爾德人武裝的地盤。很顯然,在這樣的一個局面之下,敘利亞離「和平」還遠得很,只要有一絲火星,該國就很有可能會被瞬間點燃。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果不其然,近期,沉寂了許久的敘利亞戰場「風雲再起」。當地時間27日,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或者是「叛軍」)突然對敘利亞北部敘當局掌控的阿勒頗和伊德利卜等地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交火,槍炮聲此起彼伏。由於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此次的突襲行動非常突然,當地的敘利亞軍以及駐敘利亞的俄軍、伊朗的軍事力量等都「猝不及防」。甚至就連伊朗駐敘利亞的軍事顧問,伊朗衛隊基奧馬爾斯-普爾哈希米都不幸身亡。由此可見,這回敘利亞反對派這一招,確實打了敘利亞當局以及俄敘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那麼,已經沉寂了許久的敘利亞戰場,為何會突然再起風雲呢?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在此前的敘利亞戰爭之中已經幾乎被打殘,為何又會突然這麼「狠」呢?筆者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以下的原因。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首先,關注國際局勢的人都知道,一旦特朗普在一月份上台,那麼俄烏局勢很有可能會趨於緩和,俄烏衝突也很有可能會在不久之後宣告結束。那麼一旦到了那個時候,牽扯俄羅斯最多精力的俄烏戰場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俄軍經過戰火洗禮的,幾十萬經驗豐富的大軍卻依然還存在。那麼到了那個時候,俄軍的幾十萬大軍該如何運用才能夠為俄羅斯爭取到更大的利益呢?延宕了多年還未完全結束的敘利亞戰場或許是一個可被投入的方向。因此,在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看來,從現在到特朗普上台之的一個多月,很有可能是他們最後的「窗口期」,一旦俄羅斯騰出手來,那麼這些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很有可能會被一掃而空,這是其如今「狗急跳牆」的原因。

其次,根據俄羅斯媒體的報道,敘利亞武裝力量指揮部在聲明中說:此次發動進攻的反對派武裝團伙主體是大量的外國恐怖僱傭軍。由此可見,外國勢力的支持,很有可能也是此次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發動襲擊的重要原因。根據目前已知的消息,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最大的支持者是土耳其,美國也有可能會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敘利亞反對派突然「暴起」,很有可能也有西方推波助瀾的原因,目的是為了分散俄羅斯的注意力和精力。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不過,一向頭鐵的「戰鬥民族」又豈會任由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興風作浪呢?根據俄羅斯駐敘利亞衝突各方調解中心副主任奧列格∙伊格納修克上校在28日的公開聲明稱,俄羅斯空天軍已經大舉出動,支持敘利亞當局武裝,已經有多達400多名反對派武裝分子被擊斃,大量的反對派武裝裝備被擊毀。可見,在駐敘俄軍的強大軍事壓力之下,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雖然猖狂,但是很有可能也掀不起什麼浪花,大家怎麼看呢?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伊朗准將陣亡!俄烏激戰之際,叛軍強攻阿勒頗,俄敘聯軍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跑越南、泰國建廠的企業,要哭了,關稅最高達46% - 天天要聞

跑越南、泰國建廠的企業,要哭了,關稅最高達46%

目前在越南建廠的美國企業真不少,台灣省方面有鴻海、廣達、和碩、英業達、仁寶、緯創等頭部台系電子代工大廠都已經在越南投資建廠,數據顯示,目前至少已經有14家台系PCB板廠在泰國有投資,還有眾多的PC產業供應鏈和代工廠。
銀行員工悄悄提醒:2025年大家最好準備5萬現金放在家 - 天天要聞

銀行員工悄悄提醒:2025年大家最好準備5萬現金放在家

近10多年裡,移動支付在國內已經全面普及,除了部分老年人還在使用現金支付之外,大部分人都在使用移動支付進行結算支付。為此,就有人預測:在未來20年里,移動支付將完全取代現金支付,而現金支付方式或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奇精機械走勢驚奇 - 天天要聞

奇精機械走勢驚奇

近期,奇精機械股價上演了過山車走勢,先是連續7個漲停,隨後高位回落,最近兩個交易日又收出兩個跌停,從高位回落幅度超過三成。最近幾年,奇精機械主營業務表現平淡,公司四年前更換了大股東,但凈利潤未見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