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解放軍多款新裝備陸續亮相。台灣島內也對這次「珠海航展」上展現的新裝備高度關注,至於說關注的動機,用一句經典的話來形容:「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珠海航展」,中國另一款隱身戰機殲-35a公開亮相
不過這裡的「內行看門道」主要分為兩種:其一,如果從台軍的角度觀察,他們在看到這些高精尖端新裝備後,立刻想到的是這些裝備在潛在的台海作戰中會發揮什麼作用,會對台軍構成什麼樣的威脅;另一種則是台軍的一些退將或軍事專家僅僅就軍事裝備本身分析,探討它的優勢。
談及這次「珠海航展」所展示的解放軍新裝備,估計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解放軍新一代隱身戰機殲-35a,台灣島內也在關注這款戰機。事實上,一直以來殲-35都是島內媒體輿論的重點關注對象,他們對於這款戰機非常熟悉,每逢社交媒體上有殲-35的消息,島內的軍事專家們立刻會在媒體節目上展開一番分析。
以這次的「珠海航展」為例,當解放軍透露「會把大家想看的拿出來」這一消息後,外界立刻想到的是轟-20,不過10月28日,台軍前艦長呂禮詩在中天節目《頭條開講》中表示不可能是轟-20,如果轟-20在「珠海航展」橫空出世,其實違反所有的定律,因為從殲-20以來,解放軍各種新戰機的出現都是有規律的,先是試飛被照相,最後才是出現在央視軍事,公布、上號,確認這型戰機已經加入戰鬥序列。
「現在誰看到轟-20了?我們只是看到很多想像的轟-20,其實我認為會是殲-35,因為這就符合上述的流程,這一次正好就是透過這麼多媒體在場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殲-35,它將會給美國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珠海航展」上的殲-35a是解放軍給出的「正式命名」,過去台灣島內所談的殲-35主要指的是航母上的艦載機。從福建艦航母下水開始,台灣島內就特別關注殲-35的研發動向。當福建艦航母開啟海試後,台灣島內也是瞪大眼睛觀察殲-35是否已經上艦進行彈射測試。在台灣社會看來,一旦福建艦航母完成海試後,搭載殲-35的福建艦將讓台軍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台灣盯殲-35已經很長時間了,過去大家口中的殲-35主要指的是艦載機
之前在談及殲-35時,島內媒體曾做出這麼一段長文字介紹:解放軍部署殲-35將增強解放軍航母的作戰效能,尤其是在空中打擊能力與戰場靈活性。殲-35具備先進隱身設計及武器載荷能力,能在高強度作戰環境中發揮關鍵戰力。相較於現役的殲-15戰鬥機,殲-35在航程、隱身性能以及作戰性能上均有提升。
根據目前所見有關殲-35的性能諸元方面,殲-35的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僅為0.01平方米,最大作戰半徑達到1350公里,遠超過目前殲-15的作戰能力,使得殲-35能降低被對手雷達發現機率,進一步強化解放軍航母戰鬥群的遠程作戰能力,增加在戰場的生存能力。
與目前解放軍所採用的殲-15相比,殲-35更輕且更加高效,並能利用未來的電磁彈射系統從「福建」號等新型航母上起飛,這將提升航母出動效率與戰機載荷能力。同時殲-35與無人機、偵察機和其他艦載機能夠協同作戰,延伸預警與打擊範圍,形成更完整的海空作戰體系。
(一)台灣島內如何看殲-35a?
如果在談陸基版的隱身戰機時,過去台軍除了談解放軍的殲-20,另一款就是殲-31,而殲-31就是今天的殲-35a。那麼當解放軍正式給出「殲-35a」這一命名後,台灣島內是如何看待這款戰機的呢?
殲-35a的前身是大家之前經常所談的殲-31,今年年初曾在沙特展示,巴基斯坦想買這款戰機
親綠媒體反應很快,它在分析殲-35a時表示:殲-35a戰機是解放軍繼殲-20之後第二款隱身戰機,它標誌著解放軍已經進入「雙隱身戰機時代」。殲-35a的外型比殲-20小,乍一看酷似美軍的「閃電」(f-35)戰機,但它的機身較為纖細,引擎進氣口也較小,起落架及機鼻座艙外型則與「閃電」戰機相近;殲-35a在任務定位上可能將與殲-20組成大小、高低的任務組合,類似「猛禽」戰機(f-22)與「閃電」戰機的組合。最後親綠媒體還加了一句疑問:「台灣空防的新威脅?」
台軍看不到隱身戰機已是公開的事實,殲-20多次飛臨台海,而台軍沒有任何察覺,它所裝備的雷達無法探測到隱身戰機的存在。同樣作為隱身戰機的殲-35a,未來出現在台海,台軍依舊難以發現它的存在。而且殲-35a的隱身性能很不俗,根據外界的推測,作為「後來者」,殲-35a的隱身性能或許已超過了美軍的「閃電」。
如果殲-20和殲-35a戰機在台海上空展開搭配作戰的話,一款負責空戰,一款負責對地攻擊,聯手奪下制空權。台軍退役少將栗正傑則做了一個略微不同的設想:殲-20完全就是空優戰機,它跟殲-35作戰任務完全不同,它可以完全隱身,不需要做高速機動,它的作戰目標不是打「猛禽」和「閃電」,而是專打他們後面的加油機、預警機,而殲-35a負責的則是空中潛在的纏鬥。
對於無法發現的隱身戰機,台軍最擔心一點:它將突破雷達的探測對重點目標尤其是台灣的「核心中樞」發起「斬首」行動,由於看不到戰機,台軍對此根本無法做出反應。也難怪親綠媒體會稱它是「台灣空防的威脅」!殲-20已經對台軍構成了不小的壓力,如果再加上殲-35a,台軍的壓力可想而知。
一般而言,島內在分析解放軍的隱身戰機時經常喜歡將它和美軍的「猛禽」或「閃電」戰機做比較,這或許是因為中美兩國的隱身戰機在空中有交手的概率存在。過去島內媒體輿論在比較殲-20與「閃電」戰機時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數量將是二者一決勝負的關鍵指標,誰的數量多,誰的優勢就大。
一直以來台灣島內非常喜歡比較中美兩國的隱身戰機,殲-35a現身後,立刻把它和f-35比較
對於解放軍的殲-35a,島內輿論也是立刻把它和美軍的「閃電」做了一個對比。例如11月5日央視發布了殲-35a戰機的全機照;11月6日空軍前少校參謀、資深軍事作家邱世卿就以「閃電」戰機為參照,對殲-35a做了一個分析。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殲-35a和「閃電」戰機的隱身能力應相差不遠,但在空中機動以及超音速性能方面,殲-35a應優於美軍的「閃電」戰機,這一點是從整機重心位置及尾翼控制翼面外型設計推測,由於考量到垂直起飛的需求,「閃電」戰機的重心與升力中心位置很接近,而殲-35a則沒有上述必要,所以整機重心位置明顯比較靠前,距升力中心較遠,這對空中機動的性能幫助很大。
在飛機箱體面積方面,邱世卿指出,殲-35a僅僅略瘦於「閃電」戰機,前者只少了預留垂直起飛發動機需要的額外進氣道,設計的比較合理,也更漂亮,而一架戰機只要「漂亮」,戰力都不會差。美軍的「閃電」戰機充滿了過度設計,它是為了過多需求而妥協的產物,這是一種「加法設計」。相較之下,殲-35a則是在滿足「多用途」的前提下,省去與殲-20任務重複的部分,所以設計更為簡潔、是種「減法設計方式」。不過,邱世卿也提醒,目前手上的資料有限,因此他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從外型上做粗略推估,一切都只供參考。
台海軍前艦長張競在島內政論節目中表示:從殲-35a的照片看,它沒有用於降落航母甲板的尾勾,而且這款戰機是由中國空軍官宣,它的研發預算應該是由空軍裝備部支應。此外,根據外界觀察,殲-35a在進行測試時,沒有海航專家參與,且也沒有進行艦載機所需要的耐鹽等裝備測試,因此殲-35a是空軍專用,接下來還有海軍專用的殲-35a,也就是之前大家經常關注的那一款「殲-35」。與空軍版殲-35a相比,海軍版殲-35的機翼要略大,主翼快要跟尾翼連接在一起;殲-35a的前輪只有一個,海軍版殲-35則是兩個輪子,因為它需要靠電磁彈射起飛。
至於說殲-35a和美軍的「閃電」誰優誰劣,張競說了一段很專業的話:「空戰出英雄,地勤一辦公」,打空戰就像演奏1場交響曲、是團體作戰,整體的表現才是重點,除了戰機在天上飛,地面的雷達、戰術管制等因素同樣重要,若單純只拿戰機互比,就如同「拿小提琴手互比」。
外界在分析兩款戰機誰優誰劣時,普遍喜歡用數據去比較。但張競糾正了一個「誤區」:戰機並不是堆數據讓外界看的,而是要時刻上戰場打仗,只要能打勝仗,它就是「好戰機」。
到了戰場上,戰機打仗還需要依賴地面的協助
(二)殲-35a搭配黑科技武器
11月9日,島內軍事專家譚傳毅針對剛剛亮相的殲-35a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在他看來,殲-35a是一款多功能戰鬥機,包括對空、對地、對海作戰。除了五代機該有的隱形功能和動力系統,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攜帶武器。
作為一款多功能中型隱身戰鬥機,殲-35a的作戰半徑大約1350公里,乍一看作戰範圍有限。但如果加上攜帶武器,那將非常恐怖。殲-35a機載空對空導彈包括霹靂-12和霹靂-15,若掛載射程更遠、性能更先進、已經服役的的霹靂-17,等於加大殲-35a作戰半徑的一半,更別說掛載於作戰半徑達2000公里的殲-20之上。
霹靂-12導彈最大射程在80公里到100公里之間具體數值可能因發射條件和導彈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霹靂-15中距離導彈最大射程約200到300公里,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和主動雷達制導;外銷型功能大概降低30%。由於採用雙脈衝固體發動機,霹靂-15射程比霹靂-12更遠,但體積和霹靂-12差不多。霹靂-17導彈射程在300到500公里之間,最大攻擊速度6馬赫、雙向數據鏈、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導引、被動雷達導引、材料輕量化、自主飛行、自主搜尋目標等。
想像一下,如果殲-35a搭載霹靂-17鎖定敵軍慢速大型飛機,例如預警機、偵察機、或加油機等,打掉了敵軍後勤支援系統,這場仗還怎麼打呢?當軍備技術進步到了某個程度之後,戰爭形態必然產生變化。
霹靂-15、霹靂-17都擁有雙脈衝發動機技術,後者是以兩個獨立的脈衝信號,控制發動機燃油「多次」點火和噴射時間,以提高燃燒效率和發動機性能,請注意多次點火這個動作。在導彈彈體燃燒室之內,裝置了若干(通常是8個或12個)固體燃料筒,每個燃料筒都有獨立點火系統,而且還可以控制燃燒量、控制經濟巡航速度或末端攻擊速度。每次同時點火2個燃料筒,燃燒完畢就換新的一對,或在末端加速時全部點燃。
霹靂-17是一款新型空射導彈,如果搭載在殲-35戰機上,後者戰力倍增
由於一次點火兩個燃料筒,所以稱之為「雙脈衝」發動機。當然,發射後的全部動作都是人工智慧控制,無需人工介入。如果主要目標已經消失而且燃料還夠,霹靂-15、霹靂-17還可自動搜尋次要、次次要目標進行打擊。
如果實在找不到攻擊目標,而此時導彈的被動雷達偵測已遭敵軍射控雷達鎖定,霹靂-15或17立即轉成反輻射導彈,直奔電磁信號源。因此殲-35a性能確實很強,但它所配備的武器則更具黑科技,一旦二者結合,作戰效果將出人預料。
譚傳毅還提到了一款黑科技裝備:「第五代全氮高能炸藥」。這款炸藥能量密度達到tnt的10倍,說它是超級炸藥也不為過,第五代「全氮高能炸藥」武器化之後,爆炸產生的溫度達5500°c,能直接氣化金屬鎢。未來殲-35如果搭配第五代全氮高能炸藥攻擊地面或海面某個目標,簡直就是大炮打蚊子,可能一艘航母就此「人間蒸發」。譚傳毅還特彆強調:自己絕不是危言聳聽,1顆第五代「全氮高能炸藥」就可殲滅1艘航母。
最後譚傳毅也對比了一下殲-35a和殲-20,他認為殲-35屬於一個系列,海軍、空軍各有版本;而且它是一款中型戰鬥機,殲-20則屬於重型戰鬥機,因此殲-35a的使用成本將比殲-20為低。
如果殲-35和殲-20搭配作戰如何?將塑造「新戰爭形態」
過去對空、對海、對地攻擊的組合無非是隱身戰機、非隱身戰機、無人機之間的組合。目前殲-20戰機在解放軍空軍屬於絕對主力,殲-35a有望搭配殲-20戰機,組成「隱身戰機」之間的搭配作戰,這將塑造「戰場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