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解放軍進攻錦州,大有攻佔錦州,關閉東北大門的態勢,正為濟南戰役忙得焦頭爛額的蔣介石,電召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到南京,嚴令瀋陽主力直出遼西徑解錦州之圍,並與錦西方向的東進兵團夾擊錦州地區的解放軍。
而衛立煌依舊是老調重彈,主張應俟關內增援部隊解錦州之圍後,渡大凌河,出溝幫子,向遼西地區前進時,瀋陽主力才能西出與東進兵團會師。
蔣介石對衛立煌有態度,憤然待之,衛又託辭要和眾將領商議,蔣介石早看出他在拖延時日,於是便派參謀總長顧祝同隨衛到瀋陽,親自監督衛立煌執行西進作戰。
衛回到瀋陽之後,便立即召見了瀋陽主力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談話,只告訴他蔣介石的命令和自己的意見,以及他與蔣爭執的簡單經過,並沒有告訴廖耀湘說蔣介石是如何發火的,廖耀湘更不知道蔣介石對於增援錦州的真實意圖,是無論如何要保住錦州的。他仍然認為,蔣介石是要放棄瀋陽,把主力撤退到錦州去的。其實,蔣介石嚴令要「保錦」,而廖耀湘卻理解為,「撤沈、援錦」。
廖耀湘基於對蔣介石命令的「誤解」,他覺得,既要撤退,就要瞅準時機,避免硬拼,做到「撤而不打、撤而小打」。所以,仍應執行他的「撤退營口、迂迴作戰」的方案,即:瀋陽主力正應該利用東北解放軍主力進攻錦州,遼南完全空虛的時候,由遼中往南,經牛庄一舉襲取營口,然後再做他圖。
廖耀湘認為,他的這一方案,才是最安全、最迅速、最容易而對爾後行動又十分有利的方案。他的理由是:
1、遼南空虛,解放軍唯一的4縱,已經於幾天前開往錦州地區。
2、集中迅速,此時,新1軍就在遼中;新3軍與第52軍在遼陽;新3軍為機動預備部隊,可立即行動;第52軍主力也可立即行動;位於瀋陽地區的新6軍與第49軍一部,可以車運,以上部隊,兩天內均可到達、集中於遼中。
3、行程較短,由遼中以南經牛庄到營口只有一天急行軍的行程,不可能遇到解放軍較大阻力。
4、行動自如,既可從海上直接增兵葫蘆島,加入東進兵團,境援錦州;也可北出大窪經盤山、溝幫子、北鎮以附錦州、義縣地區解放軍之側背而擊之;而翼側有渤海與遼河下游之屏障,後方交通安全可靠。
5、補給容易,在營口可由海上得到充分補給,不再依靠能力極端有限的空運。
而對於廖耀湘提出的這一方案,衛立煌只能說是勉強同意了,因為他怕瀋陽主力一走,瀋陽、長春便會很快失守的,但從避免決戰、保存實力上而言,確實又比蔣介石的直接出兵遼西,要好得多。但蔣介石對這一方案,並不同意。
最終,經反覆爭論,三方才達成妥協,先出兵遼西,如果不行的話,再撤退營口。然而,就在這樣的爭論中,戰機早已丟失殆盡了,無論是撤退營口,固守瀋陽,還是兵出遼西,都已經沒有太多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