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阿瓦迪夫卡要塞的易手,俄軍不僅在阿城方向繼續攻擊,同時在其他多條戰線上也積極行動,明顯有調動、牽制、消耗烏軍預備隊的目的。同時俄軍在戰場上還擊毀了第一輛M1A1坦克,雖然實際戰果也就那麼回事,但象徵意義十足。
在陸地主戰場接連不利的背景下,烏軍就要在其他方面整活兒找場子了。
一般而言,烏軍整活兒的思路有:
第一:派遣特種部隊突襲俄本土或者克里米亞目標,插旗打卡宣示勝利;
第二:使用無人機打擊俄縱深範圍內的知名目標,令莫斯科難堪;
第三:拿黑海艦隊開涮,使用巡航導彈或者無人艇搞搞黑海艦隊的艦船或者重點軍事設施等。
尤其是黑海艦隊,屢屢被烏軍刷戰績成功。因此,在阿瓦迪夫卡易手之際,黑海艦隊其實是睡不著覺的。
可能也正是因為警惕性上來了,烏軍找場子的行動反倒另闢蹊徑,搞了兩撥大活兒。
其一是烏軍的海馬斯火箭炮,打擊了位於沃爾諾瓦哈以東的一處俄軍集結地;當時大約一個連的士兵正在等待第29集團軍參謀長講話,結果被火箭彈砸了,據稱當場陣亡者就有65人;此外烏軍還放出了海馬斯打擊赫爾松戰區俄軍班排集結地的視頻,不過大概率是存貨,而非近期所為。
其二是俄軍的一架預警機被幹掉在了俄羅斯本土,與之前那架據稱被擊落在亞速海後「無影無蹤」的哥們不同,這次預警機被幹掉後的動靜很大,各類現地視頻極多;雖然預警機本身極大概率是被俄軍防空部隊誤擊,但之所以誤擊必然跟烏軍在相關區域投射無人機/導彈誘導開火有關,所以戰果劃在烏軍頭上問題也不大。
應當說,上面兩場活兒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俄軍在阿瓦迪夫卡勝利的輿論影響。
但在烏軍戰果影響過後,俄軍還是在主戰場上接連取得突破,因此烏軍就得繼續整活兒,以抵消俄軍的勝利影響。
最近的一場活兒整在了赫爾松的坦德拉沙嘴,由著名的烏軍第73海軍特戰中心負責實施,背後大概率還有英國軍情部門的協助,因為英國方面跟此類烏軍的特戰襲擾活動關係很大。
所謂的坦德拉沙嘴位於赫爾松州的最西側,著名的金本沙嘴以南,由於遠離赫爾松州本體,同時距離烏軍控制區又不到30公里的因素,最終被選為了整活兒目標。
從烏軍視角來看,登陸金本沙嘴當然最便利,當時因為先前的幾次登陸襲擾均沒有成效,俄軍在這裡的警惕性也比較高,所以成功的概率不大。
而金本沙嘴以南的坦德拉沙嘴,長期以來烏軍並沒有攻擊此處,這裡也沒有定居點供俄軍常駐,而且遠離內陸。
如果特種部隊快打快撤,在這裡插旗打卡繼而全身而退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因此在2月28日,烏軍第73海軍特戰中心出動5艘小艇,滿載特戰隊員向坦德拉沙嘴出擊。
在這裡請注意這個烏軍第73海軍特戰中心,該部是烏軍老牌且頂級的特種部隊。
跟在克林基方向登陸的海軍陸戰隊建制旅不同(大多為新建和重建單位,其實沒有兩棲作戰能力),第73海軍特戰中心是真有兩棲戰能力的。
而且俄烏開戰以來,第73海軍特戰中心不僅在海岸區域活動,遇到重大軍事活動該部還會被抽調到陸地主戰場作戰。
無論是赫爾松反攻戰役,還是2023年夏季的扎波羅熱大反攻,都有第73海軍特戰中心的身影。
所以,這次由該部再度臨危受命,烏軍也是下了血本的。
不過烏軍這次運氣不佳,作戰分隊出動後不久,就被俄軍發現。在其尚未登陸前,駐地俄軍便以各種武器密集掃射,致使三艘小艇在海上沉沒,一艘小艇臨陣脫逃,最後一艘小艇則在受損後被衝上海岸。
戰鬥過程很簡單,但我們可以看出戰區俄軍的警惕性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即便在坦德拉沙嘴這種區域,也明顯有觀察哨、駐軍,附近也有機動部隊待命。
所以,烏軍的突襲滲透,並沒有得手。
如果說烏軍全部被殲滅於海上也就算了,我們所得悉的也就是文字戰報,最多是有些無人機視角。
但這次還有一艘小艇被衝上海岸,艇上除一人負傷被俘外,其餘均被打死。
滿載烏軍精英特種部隊屍體的小艇,還是挺有戰場衝擊力的。而這樣的戰果視頻發布,對烏軍是很不利的。
因為烏軍特種部隊登陸此處,本身就沒有穩固佔據之意,它就是要打卡插旗,搞一場輿論勝利出來。
就算是行動沒有得手,小艇和特戰隊員全部沉於大海,那也就算了。
但現在俄羅斯軍隊直接把衝擊力十足的照片公開發布,它便形成了以輿論對輿論的效果。打卡插旗不成,反倒被俄軍曬了戰果,這就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而且像第73海軍特戰中心這樣的精英單位,它跟克林基的填線壯丁兵不同,培養一名老練的特戰隊員並非一夕之功。現在直接報銷了一個排,這也是很肉疼的。
不過,烏軍不會因這些損失而停止找場子。
俄軍方面,尤其還是黑海艦隊,如果不加提升警惕的話,難免還是會被咬一口的。